清晨六點,當整個城市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濰坊學院操場上“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號子已經(jīng)響起,這是濰坊致遠長跑俱樂部的跑友們開展晨跑中必備的吶喊。
我的名字叫田國華,正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到這個奔跑的隊伍,并樂融其中。
首次踏上跑道是在2011年6月22日,早晨醒來時突然有一種想去操場看看的沖動。去到濰坊學院體育場,“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號子瞬間將我拉入跑步大軍。此后,我從每周1-2次,每次3-5圈開始,逐漸發(fā)展到每周3-4次,每次12.5圈5公里,并且在2011年10月2日,輕松完成了第二屆峽山馬拉松5公里比賽。
再一個轉折點的到來是2012年9月的第三屆峽山馬拉松。單位給我報了半程馬拉松,但我沒膽量跑完半程,便偷偷換成了10公里。從那個9月開始,我每天的跑量達到了10公里。等到比賽,我輕松完成了10公里的馬拉松,成就感非常強。自此,每天10公里跑成為常態(tài)。
2012年冬季,我參加了一次王華剛教授的運動課程,學會了一個超量代償運動模式,固定了我自己的鍛煉方式:周二至周六每天10公里,周日參加俱樂部集訓半程,周一休跑。這種方式到現(xiàn)在一直堅持,只是將休跑換成了騎行。跑步已經(jīng)融入我的生命,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經(jīng)常跑步,跑友們最擔心的是怕膝蓋承受不了。這個問題我一開始也遇到過,每次跑到10公里的時候,膝蓋就感覺不舒服,隱隱作痛,后來去網(wǎng)上找尋問題所在,原來是腳后跟先著地的錯誤跑步姿勢導致的,于是我重新學習跑步姿勢。跑步時腳前掌先著地,可以原地跑或赤腳跑找到正確的跑步姿勢,配合以跑前熱身,跑后拉伸放松。
2014年5月1日東營高溫馬拉松,是我人生中第一個全程馬拉松。這次馬拉松對我真正的考驗在30公里時突然來臨——我跑不動了,全身酸痛,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撞墻”?走走跑跑,每公里都要走上幾百米,就這樣一直到了39公里,這9公里應該是最痛苦的9公里。在39公里處,與我一直不離不棄的韓強跑友的家人前往賽道為他加油,可是一見面,他的腿就抽筋了,激動啥呢?還剩3公里,我決定不跑了,走下來也是勝利,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42公里處,終點線就在前方。
最后100米了!我和韓強并排跑起來了,雙手平舉,伸出大拇指,跑過終點的那一刻,我雙眼酸楚,時間定格在了5小時12分52秒,我的首個馬拉松終于完成了!42.195公里的完成,標志著我成為了一名馬拉松跑者,預示著我可以成為濰坊市馬拉松協(xié)會會員,穿上向往已久的紅馬褂!
在我看來,要想跑馬拉松,應該經(jīng)過至少半年以上的系統(tǒng)訓練,訓練時有三個原則:
一是慢慢加量,每周增加跑量不超過上周的10%,這樣才不容易受到傷病困擾。
二是不能一個速度訓練,一周的訓練中有定速跑,有變速跑,有LSD長距離跑,當然中間休息1-2天也是必需的。
三是賽前2個月開始要進行長距離的拉練,每周的LSD要從21公里開始,25公里、28公里、32公里、35公里,慢慢增加上去,賽前一個月時跑35公里,其后慢慢減量,賽前一周減量修整,賽前三天完全休息,賽前一天慢跑3公里激活體能。
隨著參與的賽事越來越多,看到很多賽事相繼報道出現(xiàn)猝死的跑友,如何才能健康安全的跑步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正確的跑步姿勢、跑前熱身、跑后放松、慢慢增加訓練量、系統(tǒng)訓練后再參加比賽這一系列問題解決后,我們又參加了紅十字會舉辦的包括心肺復蘇在內(nèi)的急救培訓班,成為了一名持證的急救隊員,再參加各種比賽活動,我們又多了一個光榮的名字:天使跑團。在穿著天使跑團的隊服奔跑在賽道上,我們更有一份責任在肩頭,成績已然不是最重要的了。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長跑活動中來,濰坊致遠長跑俱樂部也從2008年的8個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500多人,這些人多數(shù)以健身慢跑為目的,不過也有半數(shù)的跑友完成過全程馬拉松。而作為高新大隊長的我,每周的約跑活動就是組織大家奔跑在濰坊的各大濕地公園、操場,成為濰坊早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排:謝思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