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閃石玉原生礦床分布于中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加拿大玉石學家李明(S.F.Leaming),將原生礦床類型分為兩類:變質巖型和蛇紋巖型。變質巖型又稱為非蛇紋巖型,產(chǎn)于碳酸鹽巖和碎屑巖中,為變質成因。蛇紋巖型產(chǎn)于蛇紋巖中,為交代因。我們以容礦巖石為分類基礎,將原生礦床分為兩類:鎂質碳酸鹽巖型和超鎂鐵巖型,前者又可分為中酸性侵入巖與鎂質碳酸鹽巖接觸帶型(和田玉型)和變質巖系中鎂質碳酸鹽巖型(龍溪玉型)。根據(jù)研究,和田玉礦并非李明(S.F.Learming)所說的變質成因,而是接觸交代成因。
和田玉原生礦床成礦在世界上閃石玉中具有典型意義。其成礦主要特征是:
(1)分布于塔里木板塊南緣的隆起帶中,出露前寒武紀的變質巖系,并有多個時期的侵入巖體,斷裂發(fā)育,礦床多分布在大斷裂帶附近,有成群分布的特點。
(2)礦床產(chǎn)于中酸性侵入體與鎂質碳酸鹽巖的外接觸帶。
(3)鎂質碳酸鹽巖,主要是白云石大理巖,產(chǎn)于元古界變質巖系中,多為透鏡體,巖石中Mg()含量在20%左右,含鐵量較低,含鐵量從低到高分別形成白玉和青玉。
(4)侵入巖有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閃長巖,大多為小巖體,呈脈狀,尤其是順層侵入的小巖脈成礦更有利,其時代為古生代。侵入巖的化學成分一般是SiO:、FeO較低,而A1:0,、MgO、K20、Na2()偏高。
(5)成礦有關斷裂是主斷裂的分支斷裂,通常是侵入體接觸帶、巖層層面、斷裂剪切面的“三位一體”構造帶是成礦最佳部位。
(6)圍巖蝕變有明顯分帶性,具有鎂矽卡巖的特點,從內帶到外帶,依次為:簾石化和鉀長石化中酸眭侵入巖帶一透輝石帶一透閃石帶—鎂橄欖石帶~蛇紋石帶一白云石大理巖帶。礦體主要在透閃石帶。
(7)礦體規(guī)模不大,礦化帶長幾百米,最長上千米,寬幾十米。在礦化帶內有礦脈斷續(xù)分布,一般長幾米到幾十米,寬幾米。礦脈中可利用的礦體更小,長幾米到十幾米,寬不到一米。
(8)玉石品種以青玉為主,白玉較少。在礦脈中,一般靠近侵入體一側多為青玉,向外為青白玉、白玉。
在新石器時代,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先民們已發(fā)現(xiàn)了和田玉,其具體年代尚有待研究。幾千年來,和田玉在中華民族文化和玉文化的歷史地位,古人已有定論。鑒于當前的情況,有必要追溯和田玉在幾千年中一些重要事件。
1.和田玉發(fā)現(xiàn)后,當?shù)叵让耖_拓了一條運輸和田玉的路線,即“玉石之路”。這條“玉石之路”,近十多年來為我國學術界關注,得到較為普遍的承認。據(jù)楊伯達教授研究,“和田玉向中原輸出的時間大約有5 000~6 000年之久。”“這一條玉石之路堪稱我國和世界上最早一條溝通東西政治、文化及商貿的運輸線,也是距離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陸路交通大動脈。”這條路為后來的絲綢之路打下了基礎,這一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2.在中國眾多玉石中,經(jīng)過先民長期的使用和鑒別,認為和田玉是眾多玉石中的佼佼者。因此,從夏代開始到周代,和田玉已成為宮廷玉器的主要玉材。從殷商婦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表明,我國在商代后期使用和田玉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3.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特別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仁愛為中心,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重要作用。春秋時期,管子、孔子以和田玉的物理性質比附于道德,提出了“九德”、“十一德”之說,使玉的道德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為中國人民愛玉提供了精神支柱,造就了愛玉是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值得提出的是,傳統(tǒng)玉文化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有重要意義。
4.秦始皇開始,中國實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皇宮的玉器多是和田玉制成。特別是象征皇權的玉璽,多用玉制作的,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和田玉,如清代兩百多年用的玉璽,現(xiàn)存故宮皇極殿的25方,其中除2方分別用的木和金外,其余都是用的玉石,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和田玉。
5.從漢代的《史記》開始,一直到清代編年正史,合稱二十五史。在這些光輝歷史文獻中,記錄了和田玉,這為其他玉石所難見。這一歷史事實,已為歷代所公認。正如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所說:“凡玉……貴用者盡出于闐”。藥學家李時珍也說:“產(chǎn)玉之處亦多矣……獨以于闐玉為貴”。本世紀初,我國地質學的創(chuàng)始者章鴻釗在《石雅》中指出:“中國自昔多以玉稱,其產(chǎn)玉之地,略而弗詳,求之載籍,又獨鐘于西方焉。首如尚書禹貢爾雅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諸書,又及周秦以降史官之所錄,與凡諸子百家方書野乘之所傳連,雖蕪雜不能備舉……古所謂產(chǎn)玉之奧區(qū)者,從中國言,皆西域而已。”
6.中國玉器玉材,品種甚多,群芳爭艷。然而,正如楊伯達教授所說“商、西周時期,我國玉器由原始社會的彩石玉器時代進入了以和田玉為主體的時期”。中國玉器在世界上被稱為獨樹一幟的“東方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國粹。和田玉在中國玉器玉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和田玉,中國就沒有如此光輝燦爛的中國玉器,也沒有如此光輝燦爛的中國玉文化。
7.和田玉是古代新疆與內陸各民族溝通的媒介。遠古時期,有新疆地區(qū)西王母向黃帝、堯、舜獻玉瑭、玉環(huán)、玉塊的傳說,有周穆王與西王母歡會于瑤池之上,在昆侖攻玉的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田玉已為新疆進獻之寶,“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非王有己。”(《史記.趙世家》)以后各代所用之玉,均為當時新疆進獻。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中說:“勃律天西采玉河,堅昆碧盎最來多。舊隨漢使千堆寶,少答朝廷萬匹羅。”也如元代維吾爾詩人馬祖常所說:“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瑰麗的和田玉,架起了各民族友誼的橋梁,是各民族友誼和團結的見證。中國自古以來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說,表明玉也是和平的象征。
8.隨著近代地質學的興起,和田玉也為國際地質界所重視。19世紀后期,中國玉器開始大規(guī)模流到國外,1863年,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A damoar),對我國和田玉玉器和翡翠玉器的玉材進行了礦物學研究后,提出了玉分為兩類,即“Nephrite”和“Jadeite”,前者指和田玉,后者指翡翠,以后這個分類在全世界流行,傳到東方后,稱譯為“軟玉’’和“硬玉”。這一玉的分類法,值得討論和研究,但從另一角度言,表明了國際地質界對和田玉和翡翠的重視,公認這是世界上眾多玉石中的“精華”?,F(xiàn)今國外出版的一些寶玉石著作中,對中國和田玉予以高度評價。20世紀80年代,由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玉石學家組成的國際玉石代表團訪問新疆,他們稱新疆和田是世界的玉鄉(xiāng)。英國李約瑟教授以研究中國科技史而聞名世界,他說:“新疆的和田 (于田)和葉爾羌地方山中和水中是兩千年來主要的或許是惟一的產(chǎn)玉中心。”在國際古玉市場,以和田玉為原料的古玉器備受青睞。
9.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玉器的原料是百花爭艷,除從國外進口的翡翠外,國產(chǎn)玉石一般以和田玉特別是羊脂玉為高檔玉石,價值高,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價格漲幅之大,在國內玉石中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