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這個人在歷史上正面評價比較多,但負面也有,比如他搞屠殺,他和曾國荃兄弟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原因是當年湘軍破南京時,殺戮太重,對平民進行的殘酷殺戮差點激起民憤,比太平軍還要狠幾分。
然而曾國藩的湘軍確實厲害,太平軍二十萬兵力,與湘軍大戰(zhàn)四十多天也沒能取勝,而凱旋而歸的曾國藩受到清朝的重用。
曾國藩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具有獨到的眼光,他說:“國家貧弱不可怕,可怕的是民心渙散?!彼种匾曓r(nóng)業(yè)發(fā)展,讓地方所有州縣以重農(nóng)為首要之事。
不過他最出眾的地方還在于治軍,他以儒家學說治軍,給軍隊灌輸點孔子的思想,讓他們忠君愛國,這樣打起仗來自然會舍生忘死。
曾國藩的功績不多說了,這人太出名,這里要告訴大家的是,曾國藩曾經(jīng)有幾次稱帝的機會,而且手中的兵力也不輸于朝廷,部下也對他“黃袍加身”,然而他為什么沒做皇帝呢?
曾國藩是滿清入關(guān)以來,掌握權(quán)柄最大的漢臣,在他之前清政府對個人擁兵自重很警惕,綠營兵也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曾國藩設立的湘軍直接取消了營,全部由他一個人說了算,他開啟了軍閥割據(jù)的先河。
也就是說,曾國藩完全設立了一支私家軍隊,而這支軍隊,跟隨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漸漸地對朝廷不感冒了。等老大哥威風凜凜的時候,這幫兄弟為了自己的利益,干脆建議老大自立為帝。
面對這樣的誘惑,曾國藩表現(xiàn)得出奇地冷靜,他說:“你們別想太簡單了,比如說左公,共患難時大家相處還好,是好兄弟,但未必能共富貴?!?/p>
曾國荃焦急地說:“你管左宗棠干什么?你是兩江總督,又重兵在握,為何不抓緊恢復漢家江山?”
清政府不想讓漢臣坐大,怕的就是這一天,然而清政府末期,已經(jīng)Hold不住局面了,才給曾國藩一個壯大自己實力的空隙。
曾國藩是有智慧的,他知道對于目前的中國,能力不是一切,做事情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清朝現(xiàn)在是不行了,然而清廷這一個旗號,勝過曾國藩的千軍萬馬。
而且清軍據(jù)守長江上游,馮子材在江南一帶,還有很多將領(lǐng)效忠清朝,一個曾國藩能擺平嗎?
即使能擺平,你怎么知道不是“黃雀捕蟬”?
攛掇別人稱帝的,自己的成本太低。如果曾國藩跟清廷打起來,他的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到時候坐天下的可能是第三個人。
曾國藩發(fā)現(xiàn),他低調(diào),但他手下卻不會輕易放過他,勸他稱帝的人一個接一個。
在曾國藩過生日的時候,湖北巡撫還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
曾國藩默默撕碎紙條,什么也沒說。
最驚險的一次是湘軍高級將領(lǐng)三十多人沖到曾國藩家的大廳里,想把曾國藩拖出來,對他實行“黃袍加身”,曾國藩堅持不見他們,過了很久,他遞出紙條說自己不會稱帝,大家才失望地回去。
太平天國是曾國藩的老冤家,曾國藩一直追殺他們,當曾國藩對石達開勸降時,石達開竟然拿韓信比喻曾國藩,說:“公何不率眾獨立?”
就連李秀才也對曾國藩說,如果曾國藩稱帝,李秀成愿意為曾國藩效忠。
那么曾國藩為何不稱帝呢?
首先他是一個受儒家影響深的人,他的忠君思想很嚴重,他都用那一套來教育士兵,在給士兵洗腦的同時估計也把自己的洗了。
一個具有儒家思想的人,跟婦女的貞節(jié)觀差不多,忠臣不事二主,何況自己當主?在他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的事。
曾國藩迷信王道,他主張“內(nèi)賢而外王”,他用儒家思想指導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如今讓他違背道德,這可能嗎?
第二,稱帝的條件。曾國藩雖然擁兵自重,控制江南,但八旗在中原一帶,僧格林沁駐守北方,再者說李鴻章能聽曾國藩的嗎?他必然站在清廷一邊反對他。再說曾國荃,現(xiàn)在看著忠心耿耿,等曾國藩當了皇帝,他難保不是另一個趙光義。
人性自私,切不可被一時的好所蒙蔽,他們的動機和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達到目的后,誰會關(guān)心你的死活?多少稱帝的人,成了別人的踏腳石?
曾國藩不肯稱帝,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骨子里的“奴性”,他的能力讓他可以暫時風光,而他的奴性本質(zhì),也永遠讓他覺得,當一個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的好奴才,要比當一個危險的主子爽得多。
不過如果曾國藩一狠心稱帝,中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也許當時的中國,會有一絲轉(zhuǎn)機和希望,也許當時的中國,不會那么快失去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