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熱映的電影《戰(zhàn)狼2》引發(fā)了大家對“硬漢”的討論。不論是影片里的冷鋒,還是現(xiàn)實里為了拍好影片到特種部隊待了18個月、對每個細節(jié)孜孜以求,為此弄得渾身是傷的吳京,都燃起了我們對硬漢角色的喜愛。
其實,在文學作品里,也不乏“硬漢”型的作家和作品。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閱讀“硬漢”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與?!?/b>。
《老人與海》這本書篇幅很短,英文版原著僅有區(qū)區(qū)的兩萬七千余字,翻譯成中文也只有四萬多字。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也很簡單,全篇都圍繞著一位老年古巴漁夫圣地亞哥,他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海岸很遙遠的灣流中搏斗,以及由此展開的故事進行講述。
或許有人會問,這么一本如此短小精悍的中篇小說,為什么會成為世界文壇上的經(jīng)典名著,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jīng)典之一,并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等令人矚目的榮譽?
為什么這本書會如此受讀者歡迎,48小時內(nèi)就賣出了530萬本?
這部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呢?
為什么我們會說海明威是硬漢作家?
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啟我們接下來一周的閱讀之旅吧。故事或許會有些單調(diào),但卻也足夠驚心動魄。(今天我們閱讀的部分主要是書中P1~P20)。
故事發(fā)生在墨西哥海灣,主角圣地亞哥是一位孤獨的老人,雖然年紀漸大,他依然每天搖著一只小船在海灣里捕魚,過著清貧卻自給自足的生活。
他獨自居住在狹窄破舊的小棚屋里,里面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墻上原本掛著已故妻子的照片,但整天對著照片,讓他感到更加孤獨,于是他取了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在別處,并蓋上一件白襯衫。
圣地亞哥成天都面對著遼闊無垠的大海和天空,孑然一身。
但他的生活里也并不是沒有其他人——小說里另一位人物,馬諾林,這個從五歲起就跟圣地亞哥一起在海上學習捕魚的小男孩,就常常來陪伴和幫助老人。
故事一開始就彌漫著悲觀的色彩。圣地亞哥已經(jīng)整整八十四天沒有抓到一條魚了。前四十天,小男孩馬諾林始終陪伴著他,但四十天后依然一無所獲,馬諾林的父母就把他叫回去,安排他到別的船上去了。
但哪怕到了另外一條船上,而且第一星期內(nèi)就抓到了三條大魚,小男孩依然心系著圣地亞哥,看到老人每天搖著空船回來,就跑下岸,幫他整理、搬運船上的漁叉、釣繩等物件。
已經(jīng)第八十四天了,圣地亞哥運氣差得很,仍然一條魚都沒有抓到。他被人稱做“倒霉蛋”,就連卷在桅桿上的帆布,都像極了一面永遠打不了勝仗的敗軍之旗。
把小船停泊在沙灘后,馬諾林說自己掙到了一點錢,第二天可以和圣地亞哥一起下海。但老人拒絕了,他覺得小男孩應該待在現(xiàn)在那艘“幸運之船”上:我也知道,你不是因為對我沒信心而離開我。
馬諾林:是爸爸叫我走的,我還是個孩子,必須聽他的。他沒有信心。
老人勸慰道:可是咱們有信心,對不對?
馬諾林打心底里敬佩著圣地亞哥,因為從前老人教過他打漁。他邀請老人一起到露臺餐館喝酒,回憶著小男孩五歲時第一次出海遇到的事兒。彼時,打魚得手的漁夫們已經(jīng)回家了,忙于把捕到的魚開膛破肚,空氣中彌漫著魚腥味。
喝完酒,他們回到了老人容身的那座小棚屋。沒有捕到魚,意味著沒有錢,沒有飯吃,沒錢買新鮮沙丁魚做第二天捕魚的魚餌。
在這里,海明威描寫的一段對話極為生動。
男孩問:“有什么吃的嗎?”
老人說道:“黃米飯,就著魚吃。你要不要吃點兒?”
男孩拒絕了,說他要一會兒回家吃,并詢問道:“我用一下漁網(wǎng),行嗎?”
其實,此時的老人家里,沒有黃米飯和魚能果腹,漁網(wǎng)也已經(jīng)被賣掉了,甚至老人從床底下掏出來的報紙也是很久以前的。但他們每天都會這么想象一番,然后煞有其事地探討著晚餐、棒球隊的輸贏。
他們也并不忌諱八十四天都沒有捕到魚這件事,反而大大方方地拿出來調(diào)侃:“你覺得咱們要不要去買張尾數(shù)是八十五的彩票?明天就是第八十五天了?!?/p>
男孩說:“按照你的紀錄(最長八十七天沒有捕到魚),去買一張尾數(shù)是八十七的怎么樣?”
這或許是對貧窮生活的小小玩笑,或許是用來安慰自己的方式,但不能不說在這樣的話語里,仍然倔強地傳達出了一些樂觀精神。
馬諾林出門為老人準備新鮮的沙丁魚做魚餌,回來的時候,老人已經(jīng)躺在椅子上睡著了。男孩沒有叫醒他,從床上抱來舊毯子,蓋在圣地亞哥的肩頭,就又出門了。
再一次回到小棚屋后,馬諾林叫醒圣地亞哥,遞給他一份飯店老板給的黑豆米飯和燉菜,他說:“只要我活著,就不能讓你空著肚子去打魚?!?/p>
一邊吃著飯,老人也應著男孩的要求一邊講述他從那張舊報紙上看到的“棒球賽”,聊著球星、教練。談話結(jié)束后,小男孩回家睡覺了,老人答應第二天早上去叫醒他,因為“小孩睡得沉、醒得晚”,上了年紀的老頭卻總是醒得特別早,而馬諾林又不喜歡被別的船主叫醒。
說過晚安后,圣地亞哥摸黑睡下了,脫下來的長卷褲被當做枕頭,整個身子蜷縮在毯子里,身子底下則墊了一些舊報紙,用來遮蓋床上的彈簧。
在這樣困窘的境地、破爛不堪的環(huán)境里,累了一天的老人卻很快就睡著了,并做起了每天晚上都會做的夢。
夢里是他年輕時曾去過的非洲,那里有著綿長的金色沙灘,陡峭的岬角和褐色的山巒。在那道海岸上,你可以清晰地聽到海浪在怒吼,小船乘風破浪地穿梭在海上。
出現(xiàn)在他夢里的,只有這些異域風光,只有海灘上的雄獅,過往的那些暴風巨浪、女人、妻子、大魚、搏斗,都消失不見了。只有在薄暮里的獅子,它們像嬉戲的貓咪一樣讓他心生憐愛。
很快,他從夢境里醒來,知道應該起床,去叫醒男孩,并且,他又要獨自一人出海捕魚了。
故事到這里為止,或許你會覺得《老人與海》讀來有些乏味,讀了20頁,都是些老人圣地亞哥與小男孩馬諾林的對話、相處,也沒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既沒有眾多的人物、曲折的情節(jié)、文采飛揚的語言,更沒有離奇、驚險或哀婉的情緒。
但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或許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管是誰來讀這本書,都會從中窺見自己的影子、自己生活的片段。很多小說故事曲折、情節(jié)離奇、背景恢弘,但讀來總覺得它們與我們的生活相距甚遠?!独先伺c海》則與之相反。
只有那一點點略微傷感的情緒,通過海明威對老人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以及處所寥落的細致描繪之后,慢慢地壓過來,讓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惆悵的情感:是啊,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樣不容易,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相信大多數(shù)在生活的泥濘里掙扎過的人,在閱讀這一部分的文字時,都會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
誰不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呢?
老人長達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就像是我們在工作事業(yè)上的失利。他孤獨一人住在環(huán)境堪憂的小棚屋,正如我們?yōu)榱松婊蚶硐?,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大城市里咬牙死撐?/p>
又或許,現(xiàn)實中的我們還不如老人圣地亞哥,至少還有一個小徒弟馬諾林相伴。對圣地亞哥而言,起碼“有人陪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一個人孤身奮戰(zhàn)。
這一部分文字,確實沒有那么戲劇化,充滿情節(jié)張力,但卻能讓我們由書及人,產(chǎn)生跨越時空、事件的情感共鳴:不論是書中還是書外,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我們的人生,到了一定年齡,都是帶著點心事,帶著點難言的痛,每天笑嘻嘻地“假裝”生活下去的。
我們都是一群帶著枷鎖在跳舞的人。
另外,也不得不提一下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
海明威曾經(jīng)這樣談論對人物的描寫:
“作家寫小說應當塑造活的人物。人物不是角色,角色是模仿。如果作家把人物寫活了,即使書里沒有大角色,但是他的書作為一個整體有可能留傳下來;作為一個統(tǒng)一體,作為一部小說,有可能留傳下來?!?/p>
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1932)中,海明威第一次把文學創(chuàng)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一個作家省略的是他所不了解的東西,那只會給他的作品留下空白。”展露在海面上的僅僅是其一角,但卻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這就是海明威寫作上的“冰山理論”。
雖說海明威行文風格惜墨如金、異常簡潔——用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文字里的性冷淡風,但他卻從不吝嗇對細節(jié)的精雕細琢,他是在“刻畫人物”,這也是他所說的那八分之一留在水面上的冰山。這一點我們從這書籍前20頁里,對圣地亞哥外貌的描繪,就能夠深刻感受到了。
圣地亞哥脖頸后幾道深深的溝壑、兩腮的褐色斑塊,他那雙因為長年拉網(wǎng)而勒出疤痕的雙手,他那雙像海水一樣蔚藍的、透露出年輕氣息的眼睛......
諸如此類對老人樣貌的描寫,加上他和小男孩對話時的語言、語氣,都是海明威手中的刀,在一絲絲刻畫出圣地亞哥這個人物。
在之后的篇章中,對人物的刻畫也將逐漸由表及里,由相貌深入到精神內(nèi)核。
那么,一個以捕魚為生的老人,持續(xù)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他要怎樣生活下去?新的一天,他能夠打破“霉運”,捕到一條大魚嗎?
每一個曾經(jīng)體會過生活不易的人,都應該耐心讀完接下來的章節(jié),看看“硬漢”海明威和他筆下的老人圣地亞哥,像我們傳達了怎樣的精神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