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對于每一個普通人而言,衣食住行貫穿我們的一生,是生而為人的基本需求。是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實實在在可以感知的真實,我們在衣食住行中成長、成熟、老去。也能在衣食住行中領悟到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意義。
今天要讀的這篇《童言無忌》是女作家張愛玲的一篇雜文,寫出了作者在衣食住行中的一些感受和領悟。
自戀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交待了為什么會為文章命名“童言無忌”的原因,大概作者小時候經(jīng)常自說自話,怕自己說多了別人煩,于是決定隨時隨地把自己的事寫出來。然而又疑心,總是寫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學,會被罵自戀。關于自戀,作者借用了英文書上看到的兩句話:
他們花費一輩子時間瞪眼看自己的肚臍,并且想法子尋找,可有其他人也感到興趣的,叫人家也瞪眼看。
說到自戀,現(xiàn)在總有些人把自戀和自信分不清楚,每天把自己經(jīng)過美顏濾鏡過的照片發(fā)朋友圈,還美其名曰自信,其實這恰恰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人常常缺什么就總想表現(xiàn)什么。自信應該是源于內心的一種精神力量,在待人處事等各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得體大度。自戀則是一種外在的自以為是,自我夸大,自欺欺人。
錢
張愛玲出身名門,小時候家里不愁錢,可是她的母親似乎不怎愛錢,張愛玲和母親關系不太好,大概因此,母親對錢的態(tài)度引起她的反感,她自稱是拜金主義,因為沒有吃過錢的苦,只覺得有好處。
的確,錢本身并不是罪惡,貪婪的是人心,錢只是一個生存工具,關鍵是看錢怎么來,又怎么用。我想古人在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時,也不會認為錢是有罪的。
長大后,自食其力,成為一位職業(yè)女性。漸漸對錢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她引用了女作家蘇青的話:
我自己看看,房間里每一樣東西,連一粒針也是我自己買的??墒?,這又有什么快樂可言呢?
還有另一位拍著胸脯,說自己十七歲養(yǎng)活自己,到三十一歲也沒用過男人錢的女士。
乍看覺得兩位女士的話似乎很有自豪感,細想起來卻感覺到其中的蒼涼,自食其力當然不是壞事,可似乎透著無奈與孤獨。
隨著年齡漸長,經(jīng)歷漸豐富后,依然愛錢的張愛玲對錢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僅僅有錢帶來的快樂感似乎也不那么強大了。
再后來,有一次去買菜,賣菜的老頭裝菜時,為了方便,把裝菜的袋子絆子處銜在嘴里銜了一會,張愛玲拎著袋子,并無什么異樣感覺。心里很高興——好像有一點踏實的進步。
她心里的高興,是因為她更多地感覺到了自身的變化,拜金,愛過繁華的她,學會了在瑣碎平實的生活中尋找樂趣。錢是維持生活的必須,但有些快樂跟錢無關。
穿
張愛玲認為,對于不會說話的人來說,衣服是一種語言,一種袖珍戲劇。而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后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后知道愛。所以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因此生活與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洞徹事實真相,直面內心后的反思。比如說到愛情,有幾人不是看過愛情小說或影視作品后,對愛情的感受在按圖索驥呢?在這個過程中還很容易自己騙了自己,往往把書中的感受當作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忠實于自己的內心。
這就涉及到一個小理論:擬態(tài)環(huán)境。在大眾傳播活動中,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制造出來的一種非真實狀態(tài)。但通常人們不能分清這種假相,沉陷其中而不自知。而張愛玲及魯迅這樣的大作家往往能透徹地看到事情的真相,并用自己的筆揭示出來。
吃
作者講到了自己愛吃云片糕,愛吃牛奶泡沫,愛吃軟爛的食物。想到牛肉莊上找個事,坐在計算機前專管收錢。那里是空氣清新的精神療養(yǎng)院。凡事想太多了是不行的。
張愛玲是一個喜歡市聲的人,在牛肉莊上找個事,其實是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想法。既然是大隱,當然是凡事想多了不行。也就是說心靜在哪里都可以是一種隱居,不必到非要到深山老林,名川古剎。
其實真正的煩惱往往來源于內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內心少些波瀾,就是所謂“心遠地自偏”的境界了。
行
這個寫得很簡單,坐電車時,抬起頭來看站立在面前之人,盡管多相貌堂堂,可是鼻孔里很少是干凈的。所以總結成一句話:“沒有誰能夠在他的底下人前充英雄?!?/p>
這也是張愛玲對于生活的深刻領悟,一個人不管你在人前多威武,多高大,在至親的親人和朋友面前都只能只個平凡之人,因為他們對你的過去,你的種種都太了解了。
弟弟
愛玲有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弟弟,她們從小一起長大,感情頗好。當別人告訴她弟弟逃學、忤逆、沒志氣時,她附和眾人詆毀他,大家反而倒過來勸她了。從這點看,愛玲對弟弟很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仿佛弟弟是她的孩子。
后來,弟弟在飯桌上為一點小事,被父母打了耳朵,她眼淚直往下淌,躲到浴室,咬著牙說,我要報仇??墒堑艿鼙救擞淇斓卦陉柵_上踢球,已經(jīng)忘記這件事了。這種事經(jīng)常發(fā)生,愛玲沒有哭,只有悲哀。
以上種種,都成為了張愛玲的人生感悟,因為有這些感悟,她才會寫出“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
每一個人的生命的本質都是美好的,人生中卻處處都透著各種無奈與不堪,因而美好反而成為一種難以言喻的悲哀。只有接受這種美好中的悲哀,才能看到其華美的本質中隱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