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文化在中國久矣,最早應(yīng)該是脫胎于古代的行軍、打、仗布陣的原型,漸漸演化成如今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有時候在巷口里弄,擺上棋盤,很多人一殺就是一天,時間漸漸流逝而渾然不覺,在方寸之間,恍如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jì),雖不見硝煙,但已大戰(zhàn)了幾百回合,那種痛快淋漓,只有對弈之人才深有體會。
賈平凹說,在我國十個人中有六七個都是會下象棋的人,對于一般人來說,偶爾閑來無事,消磨消磨時間,可是對于一些棋迷來說,就沒有那么簡單了,用賈平凹的話來說“一日不下癮發(fā),二日不下手癢,三日不下肉酒無味,四五日不下則坐臥不寧”,筆者就記得小時候父親經(jīng)常參加各種單位的象棋比賽,在這種環(huán)境這,筆者很小就對棋理略知一二。
他說下棋的人好理解,可是那些觀棋的人就很難理解了,經(jīng)??梢钥吹揭蝗喝藝诼窡粝掠^棋,有家不歸,對棋子的親密度遠遠大于對妻子兒女的親近,賈平凹調(diào)侃道“借公家的不掏電費的路燈,借夜晚不扣工資的時間,大擺擂臺”,在描寫這些觀棋著表情時,更是惟妙惟肖,“伸長脖子,雙目圓睜,嘶聲叫嚷著自己的見解。弈者每走一步妙招,銳聲叫好,若一步走壞,懊喪連天,都企圖垂簾聽政”。
在他筆下,又分別描述了鄉(xiāng)下的弈人和城市的弈人,象棋的歷史沒有圍棋早,成了“貴賤咸宜”的國粹,在這里他寫了圍棋和象棋的區(qū)別,認(rèn)為圍棋就是普通的棋子,而象棋中每個棋子等級分明,人們喜歡在其中體會調(diào)兵遣將的快感,可謂在小小的棋盤中施展自己的抱負,過一把癮。
賈平凹說中國人喜歡謙讓,但是唯有在兩件事上露了真相,其中之一就是喝酒,另一個就是下棋,因為很少有人會夸對方棋藝高明,更多的是嘲笑對方是“臭棋簍子”,年長者對弈年少者,輸了,會說:我怎么會去贏年輕人,男的和女的對弈,輸了,會說:男不跟女斗。種種說辭,充分暴露了人的真相。
而對于那些棋藝不對稱的人來說,高人往往喜歡讓對方一棋半子,甚至有時喜歡在棋局中故意軟磨硬施,并不急于贏掉對方,而是喜歡把對方殺的片甲不留,以此作為樂趣者也大有人在。
被電子產(chǎn)品充斥的現(xiàn)代,在街頭對弈的人越來越少了,多少年后,說不定,我們會懷念曾經(jīng)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