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是一個不貪財,也是一個不拉幫結派的,做事穩(wěn)重的大臣。歷經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時期。既然張廷玉在康熙雍正年間表現(xiàn)的那般的出色,到了乾隆年間,卻不受待見呢?
其實這件事情,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
雍正去世以后,鄂爾泰和張廷玉,同為輔政大臣。但兩人關系不睦,經常互相拆臺。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大派,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其實這種局面的形成,乾隆是十分不想看到的。
乾隆很忌憚張廷玉的弟子遍布朝中,以至于勢力很大。
歸根結底,乾隆就是借著打擊張廷玉的勢力,來加強自己的權利。這就是可以簡單的概括一下,張廷玉不受乾隆接待的原因。
由于張廷玉是雍正的寵臣,所以,雍正生前曾經答應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榮譽。配享太廟,可以說是為人臣子最高的榮耀了,所以,張廷玉是看重這份榮譽的。
其實在乾隆剛剛執(zhí)政的時候,乾隆還是很尊敬這位老師的。但是隨著乾隆的實力在朝中漸漸的穩(wěn)當,而雍正定下的四個顧命大臣,也剩下了張廷玉一個人。
而這時的張廷玉,由于以前是雍正的寵臣,還有要配享太廟的榮譽,所以巴結他的人就很多,所以在朝中的勢力是很大的。
乾隆其實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乾隆可以說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他決然是不會讓自己的眼中融入一粒沙子的。決心打擊朋黨。
張廷玉其實已經意識到了乾隆的思想的動向,于是變得謹言慎行,思慮再三,他決定急流勇退。
他向乾隆請求了兩次辭職回家。
第一次,乾隆沒有答應,并說配有太廟的人,怎么可以這么早退休呢。
張廷玉想要為自己爭取一下,但錯就錯在,他舉一個不該舉的例子。讓乾隆心中十分的不悅。
張廷玉居了明太祖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乾隆略微一思考,好你個張廷玉,你舉這個例子是什么用意,朱元璋是同意劉基退休的,但也是朱元璋把劉基毒死的,難道你張廷玉是暗指我對功臣不夠意思嗎?
于是乾隆很生氣,張廷玉也看出了乾隆的不悅,所以就緘口不言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吧。沒有過多久,孝賢皇后皇后去世了,乾隆心情是十分不好的,于是就遷怒了大臣。
張廷玉被罰俸一年。
對于乾隆的這個舉動,本來已經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張廷玉,更加的膽戰(zhàn)心驚,因為這是他仕途中,從來沒有的事情。
所以張廷玉又向乾隆提出辭官養(yǎng)老。
沒料想,這次乾隆竟然同意了。
張廷玉或許是興奮過頭了,在臨走的時候,竟讓要求乾隆向他保證,雍正許諾給他的配享太廟的榮耀。
乾隆一聽,心情是十分的不爽,心想,你張廷玉也太不識情面了,什么意思,你不信任我乾隆呀。
不過乾隆還是壓住了自己的怒氣,下令給他配享太廟的尊榮。
到了這關鍵的時刻,張廷玉的糊涂勁更加的旺盛了,得到這樣的圣旨,竟然自己不去謝恩,反倒讓兒子前去。
乾隆見狀,就顯得更加的不開心,就告訴了張廷玉的門生。
或許是年老的緣故,思慮不那么周密了。結果著急的張廷玉,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吧,天不亮就跑去皇宮請罪了。
乾隆一看這個架勢,并沒有高興,反而更加的生氣。
這不明顯的有人通風報信嗎?
可以說一旦乾隆起了疑心,張廷玉就變得越來越被動了??傊?,到了最后,自亂了陣腳,反而讓乾隆更加的猜疑。
到了最后,張廷玉看出了乾隆的心思,就痛苦流涕的說自己不配享太廟的殊榮。
于是張廷玉引以為豪的太廟的榮譽,便沒有了。
到了乾隆二十年,當張廷玉在八十四歲,卒于家中后,最終乾隆還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廷玉不被乾隆所待見,其實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乾隆很忌憚張廷玉的弟子遍布朝中,以至于勢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