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八大姓在百家姓中的淵源與演變
在當(dāng)今世界華人的萬余個姓氏中,有八個被認(rèn)定為上古八大姓。今天,一些仍在沿用,有一些則衍生出許多其他的姓氏。究竟有多少姓氏出自上古八大姓?雖然目前尚沒有權(quán)威的研究結(jié)果,大多數(shù)人也不清楚自己與上古八大姓有多深的淵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華夏民族的姓氏大都出自八大姓。而上古八大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女字部首。
姓,源于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guān)系。因此,上古八大姓,都從“女”旁,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同時這些姓氏在經(jīng)過漫長的世襲與演變過程中而變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姬發(fā)分封諸侯國后,許多貴族為紀(jì)念封地而改姓,就因此演變成了今天的姓氏,可以說,中國目前的大多數(shù)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來的。《百家姓》是一本關(guān)于中文姓氏的書,成書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fù)姓60個。 可以說百家姓上面的姓氏都是由八大姓演變而來,最初的姓氏就是八大姓。那么,這八大姓又都有哪些呢?
一種認(rèn)為是姜、姬、姚、嬴、姒、妘、妊、媯。
另一說法是:姜、姬、姚、嬴、姒、妘、姞、媯。但不管哪種說法,上古這八大姓都有很深的歷史與文化淵源。
輝煌的歷史與高貴的血統(tǒng)
在上古八大姓中,姬、姞同源,都是起源于黃帝軒轅氏,距今有近5000年的歷史。華人都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但與姬姓族人相比,是有區(qū)別的。中華民族繁衍與發(fā)展的過程中,黃帝是漢族人的共同始祖,但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以地名為姓氏,而姬姓為黃帝的嫡孫。在中國的宗法制度中,民眾很注重長子嫡孫,也就是嫡系子孫,黃帝的嫡系后裔長期保持著“姬”姓,而其他非嫡系子孫,則不姓“姬”了。
根據(jù)《說文》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對于姬姓的產(chǎn)生還有一種說法,據(jù)說周族人以熊為圖騰,其始祖母“履大人之跡”,踩了熊的腳印而生后稷,所以周人姓“姬”,因為姬字的“臣”旁原像“熊跡”之形。不管是哪種說法,黃帝與姬姓在過去的幾千年間,一直在改變著華夏民族。
與姬一樣,上古這八大姓都有輝煌的歷史與高貴的血統(tǒng),嬴姓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姜姓源于炎帝神農(nóng)氏,媯、姚同屬帝舜一脈,姒姓起源于大禹,妘則源于帝嚳高辛氏。有所不同的是,上古這八大姓中,姒、媯、姞等姓被此后衍生的氏所替代,隨其姓者越來越少。其根本原因在于: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母系在氏族中的地位逐漸被父系所替代。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中稱:“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生,生亦聲”。《繹史》引用《三墳》說:“男女媾精,以女生為姓”。顯然,“姓”的最早含意與女姓生子有關(guān),所以,上古的八大姓都帶“女”字旁,姬、姒、媯、姜、贏,皆是如此。
華夏“姓”、“氏”由何而來?
千百年來,無論華人走到哪里,都將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灑播到哪里。姓氏,給世界的炎黃子孫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么,家族是怎樣產(chǎn)生的,而“姓”、“氏”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中國,姓氏的源頭是先民們對圖騰的崇拜。在先民們看來,每個氏族都與某種植物或動物有血緣關(guān)系,于是便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因為不知生育奧秘,先民們便把氏族繁衍歸之于圖騰的意志和行為,認(rèn)為氏族中的女姓只要與圖騰發(fā)生神秘接觸,就可以感生,從而受孕。
相傳,禹的母親因吞食了薏苡,受孕生禹,于是夏族便以薏苡為圖騰,并姓“姒”;商族的先祖契是因為其母吞食了燕子的子而生,所以商人以玄鳥燕子為圖騰,并姓“子”。
由于當(dāng)時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母系血緣關(guān)系的氏族符號,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上古八大姓,都從“女”旁,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其目的就是“明血緣”、“別婚姻”。
先秦時期,“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姓”在最早時是母氏社會部落的代號,一個部族是就是一個“姓”。但由于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qū)別以表自己的特異性,便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有了“氏”。
當(dāng)然,有的小部落沒用這樣做,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后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遠(yuǎn)遠(yuǎn)超過原來姓的規(guī)模。
“氏”是古代貴族標(biāo)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夏商周以前,“氏”是貴賤的標(biāo)識,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則是用來區(qū)別婚姻,于是便有了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隨著“氏”越來越多,彌補了早期“姓”的稀少,漸漸地,到了東周時期,便開始合二為一。到了戰(zhàn)國,稱“氏”的反而比稱“姓”的多,于是“氏”取代了原來狹義的“姓”,成為新的“姓”。到了西漢,姓氏正式合二為一。
姓氏的統(tǒng)一,使每個家族有了固定的標(biāo)志,這便有了一脈相傳的家族,血統(tǒng)源流的線索也開始清晰。
今天,世界華人所稱的姓氏與家族,便是在西漢之后形成的。各姓氏的源流也極為龐雜,有以有國名、地名為姓氏的,也有以官爵、謚號為姓的,還有以賜姓、改姓,以崇拜物為姓的。有一姓多源的,也有幾姓同源的,在有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姓氏文化。
八大姓漸成冷姓淡出歷史
不管上古這八大姓血統(tǒng)如何高貴,在今天看來,這八大姓都沒能像他們的血統(tǒng)那樣讓人熟知,一些姓氏早已成為冷姓,幾乎被人所遺忘,而另一些,只能成為了歷史。
不管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姬姓都沒能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姬姓雖然宗親人數(shù)不多,但只要提到周朝,后人總能想起這個家族曾經(jīng)的輝煌。
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個得到了12個姓,姬姓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黃帝的嫡系子孫,世代相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父子,仍然繼承著祖?zhèn)鞯募?,建立了中國最長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guān)系以及封建制度。
姬昌父子建立大周朝之后,將自己的很多同姓親族分到天下各地為諸侯,這些國家的王族后來大多改以其所在國的國名為姓。而當(dāng)周朝結(jié)束之后,周朝王族后代亦改姓周而不再以姬為姓。這樣一來,曾經(jīng)的大姓在歷經(jīng)分封之后,宗親開始減少。
除了周朝的分封之外,唐時為避皇帝諱的改姓,也分散了姬姓的族群。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至741年),因“姬”與“基”同音,“姬姓”改為“周姓”(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姬氏家族的力量越來越弱。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及創(chuàng)造文明的事業(yè)上貢獻(xiàn)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fā)、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的《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
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有魯、晉、鄭、衛(wèi)、燕、虞、虢、吳、隨、巴等,如果把姬姓當(dāng)做周王宗諸侯國姓氏的起源,中華百家大姓中有70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姬姓,出自姬姓的宗親,更是無法統(tǒng)計。
在全球的華人中,沒有人知道自己與上古八大姓有多深的淵源,數(shù)千年來的蒼桑與演變,留給后人的更多是傳說,今天,出自上古的八大姓在百家姓中是幾乎被民眾所遺忘,但沒有人敢說自己與他們無關(guān),因為整個華夏民族大都由她們發(fā)展而來:“姞姓氏族”的后裔分支為吉、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嚴(yán)、光、羊、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姓氏,夏、夏侯、鮑、曾、卜、婁、巢、鄧、竇、戈、杭、嵇、計、歐、賞、莘、蔚、禹、越等皆源于姒姓,而被史書稱之為“祝融八姓”有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則源自顓頊帝的妘姓。
民族有民族之根,文化有文化之源,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每年都要重復(fù)一個活動——“尋根”,這些活動盡管形式雷同,內(nèi)容相仿,但人們的熱情不減。
這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現(xiàn)象,這種根意識僅存在于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這種基因也只有炎黃子才有。盡管每個人都不明白自己的根最終能追到哪兒,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今天的炎黃子孫都從母系發(fā)展而來,都與上古八大姓有深刻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