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窟
從第十六窟開始。接下來的這五座洞窟,就是最早開鑿的。云岡一期工程,因為由曇曜法師主持營建。
因此呢,也被稱為曇曜五窟。曇曜五窟不僅開鑿時間早,洞窟規(guī)模大,而且窟里面的主尊呢,全都是高大恢弘的大像。
特別的是這5尊大像呢,非常有可能象征著北魏前期的五位皇帝。
因此,可以說,曇曜五窟是最能顯示云岡石窟皇家氣派的五個窟,當(dāng)然也就是云岡石窟的精華所在。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十六窟,您站在洞門口往里看啊,會發(fā)現(xiàn)這個窟修的非常高大。形狀呢像半個帳篷,頂上是圓形的。
其實曇曜五窟的窟形呢都是這樣的。這種窟形呢?用考古學(xué)泰斗素白先生的話來說,那就是自南亞、中亞以及我國新疆、甘肅均沒有發(fā)現(xiàn)相似的先例。既然沒有先例,就應(yīng)該是北魏平城工匠的創(chuàng)新了。
那么他們?yōu)槭裁磿?chuàng)造出。這種造型的洞窟呢。這點就非常有可能,和北魏政權(quán)的民族有關(guān)系了。
我們前面也說了,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而鮮卑人有游牧的傳統(tǒng)。他們長期住在毛氈帳篷里。對于這種圓頂?shù)目臻g非常的熟悉。他們在修建洞窟的時候,就模仿了帳篷的空間結(jié)構(gòu),是非常有可能。
好,說完了窟型,我們再來看一下雕像。主尊是一尊立佛,高13.5米,幾乎是頂天立地,從下往上看,覺得非常震撼。
這尊佛像是曇曜五窟5尊大像里建造年代最晚的一尊。怎么看出來的呢。這里呀。您可以注意一下佛像的臉型和身體顯得比較瘦長。這個都不是北魏早期造像的特點。而是在后來受到了南方清秀審美的影響。
接著再來看佛身上穿的衣服。他們不是出家人穿的袈裟,而是一種寬大的長袍,在胸前還系有一根寬大的帶子打了一個結(jié),那這種衣服呢我們稱之為褒衣博帶。是魏晉南朝時期,在漢族文人中流行的一種衣服。
這種衣服呢在南方比較常見。當(dāng)時什么竹林七賢之類的文人雅士啊。一般都穿這種褒衣博帶的服裝。但是這種南方爆款出現(xiàn)在北魏的首都平城,可就不一般了。
因為鮮卑人是游牧民族,為了騎馬方便,他們穿的衣服都是窄衣窄袖的。而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寬袍大袖衣服,是跟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guān)系的,
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在公元5世紀的后半葉,孝文帝上臺之后,對國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做法包括讓鮮卑人穿漢服,說漢語,用漢族名字,等等,簡單的理解就是,全面學(xué)習(xí)漢人,促進鮮卑人的發(fā)展。
所以您眼前的這尊穿漢服的佛像呢,應(yīng)該就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產(chǎn)物。而孝文帝為了推進改革,沒過多久就把首都遷到了洛陽。
所以這尊像是孝文帝遷都之前不久,才雕出來的。在曇、曜五窟里是時間最晚,風(fēng)格最獨特的一種大像。
十七窟
在第16窟左邊不遠就是第十七窟了。十七窟開鑿的時間和十六窟差不多同時。在曇曜五窟里算是比較晚的。
所以呢,我們一般也把它倆看作是一組。剩下的十八、十九、二十窟,是另外一組,它們開鑿的時間,稍早一點。
我們剛才就說了,曇曜五窟在洞窟造型上是差不多的,其實不止是洞造型。這五個窟里面的佛像題材也是一樣的。都是所謂的三世佛,也就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佛,還有未來佛彌勒佛。
不過十七窟里的這個三世佛,他卻跟其他的四窟都不一樣。怎么不一樣呢,
您站在洞門口往里看,正對面的主尊。是不是一個雙腳交叉,兩只胳膊有所殘缺的雕像。
從他雙腳的姿勢和頭頂上的寶冠來看,我們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尊彌勒菩薩像。因為佛陀一般都不是這個姿勢。頭上也都不會戴寶冠。
而這彌勒菩薩像的左右兩側(cè)呢。還有兩尊小一點佛像。左邊的是一尊坐佛,右邊的是一個立佛。這罕見的一菩薩二佛的組合,就給我們造成了兩個巨大的疑問。
首先,我們一般所說的三世佛呢,就是三尊佛的造像。而這里卻有一尊彌勒菩薩的造像。
其次呢。補充的三世佛,都是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站在中間,過去佛和未來佛站在兩邊。而這里卻是彌勒在中間。
釋迦牟尼被擠到了邊上。怎么回事呢。
這個問題啊,現(xiàn)在說法還比較多,沒有確鑿的解釋。
我就跟您介紹一種可能的觀點吧,咱們前面說過,曇曜五窟的五尊佛像分別象征著,五尊北魏前期的皇帝。
但其實這所謂的五個皇帝之中,有一個實際上是還沒有登基就死了的,他就是景穆帝。這個景穆帝叫拓跋晃。這太武帝拓跋燾的長子。
5歲被立為太子。曾經(jīng)跟著太武帝攻打北梁和柔然,非常能干而且他還很崇敬佛法。甚至在他父皇太武帝進行滅佛運動的時候,也想盡辦法保護了很多僧人。
但還是很可惜啊。這位崇尚佛法的太子,卻遭人陷害。年僅24歲就抑郁而死。此后封的謚號是景穆太子,后來兒子登基成皇帝就追認他為景穆帝。
可能正是因為景穆帝以太子身份去世的,還沒有當(dāng)皇帝,是未來的皇帝。
所以呢,也就沒有像其他洞窟一樣,用佛來象征皇帝,而是用還未成佛的彌勒菩薩來象征他的太子身份。
而這個呢,也就是咱們這個洞窟為什么是彌勒菩薩為主尊的一個可能的原因了。
那最后呢,請您再看一下。彌勒菩薩的左胳膊,那個底下是不是有一個小柱子呢。這個小柱子,他即不是什么特殊的法器,也不是什么精美的裝飾,放在這里呢,實際上是有點兒突兀的。那把它去掉,可以嗎。
這個還真不行。因為他有力學(xué)上的功能。能看到這一尊像的兩只胳膊,非常粗壯,重量和重力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左胳膊的小臂,基本上是一個懸空的狀態(tài)。這個非常容易斷裂。這個時候呢,就需要一個支撐。這跟小柱子的一頭連著手肘,一頭接大腿就剛好起到了支撐的作用。
這種形式,咱們的前面的第13窟也已經(jīng)看過了。
另外呢,您仔細看柱子的表面還有一道一道凹槽。那這個可不是咱們中國傳統(tǒng)柱子的特點,而是古希臘石柱的樣式。帕特農(nóng)神廟的大石柱表面都有這種凹糟裝置。
這個呢,也是咱們云岡石窟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小的縮影啊??催^了第十七窟,咱們接下來去看旁邊的第十八窟。
十八窟
接下來的是第十八窟,十八窟也叫立三佛洞。原因很簡單,就是里面的三尊佛像都是站著的,和剛才看過的十六、十七窟,還有馬上要看的十九二十窟一樣,里面的主題呢,也都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世佛。
十八窟上面的明窗啊,特別大,所以呢,我們在外面很遠就能看到佛像。十八窟的立佛,非常雄壯,高達15.5米。這尊立佛不僅高還很壯。
您看佛像的身形,肩膀、胳膊和腿都非常的粗壯。就跟咱們在健身房里看到的健身教練一樣,身材特別的壯碩。
另外呢,你也可以看一下佛像的面部。佛像的臉型呢,非常飽滿,不是后來北魏中后期流行的,那種比較瘦長的臉型。倒有點像唐代佛像的臉型。
但是跟唐代不一樣。這個佛像的五官的特別特別的立體。鼻梁鼻頭眼角這些地方的輪廓非常的挺拔,尖銳。這種身材壯碩,臉型飽滿,但是五官尖銳的佛像呢。就是北魏早期佛像的特色了。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胡貌梵相。
簡單理解呢就是說,這種佛像吧,那有明顯的外國和少數(shù)民族的外貌特點。而之所以會出現(xiàn)胡貌梵相的雕像呢?
主要是因為佛教藝術(shù)傳入中國的時間不長,咱們呢,主要是模仿人家的風(fēng)格。而到了北魏中后期啊,佛像就開始穿漢服。五官呢,也變得更像咱們中國人了。
好,看完的佛像本身,咱們再來看一下佛身上穿的這件袈裟。這種袈裟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相信您也發(fā)現(xiàn)了,就是上面雕刻出了很多非常小的佛像,我們稱之為千佛袈裟。
在云岡石窟也是僅此一例,再無發(fā)現(xiàn)。那么為什么要在上袈裟雕刻這么多的小佛像們,這個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這,是因為啊。大乘佛教認為,佛不止一個,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shù)的佛陀。而出現(xiàn)在佛衣或者背光上的小佛像呢?都是佛陀的法身。佛法的法,身體的身。就是佛陀分身十方世界來度化眾生的使者。不只是在佛的袈裟上,這種密密麻麻的千佛像呢。
在云岡石窟中,非常常見。咱們在前面參觀過的第十五窟,就是一座以千佛所為主體的洞窟。在曇曜五窟所有5個洞窟的墻壁上,也都雕刻有千佛像,表達出了大乘佛教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觀點。
看過舉世罕見的千佛袈裟之后,我們最后再來看一下洞窟墻壁上的一組菩薩像和弟子像。
在中間大佛胳膊兩側(cè)呢。各有兩尊菩薩像。菩薩的上方有各有5位弟子雕像,其中您左手邊的風(fēng)化的比較嚴重,右手邊的保存的比較好。
咱們主要來看一下右手邊的菩薩和弟子。您可以看到啊。菩薩頭戴三面寶冠。寶冠上裝飾有精美的連珠紋、植物紋和一彎月牙,非常的華麗。菩薩的臉型呢?
方中帶圓,非常飽滿。鼻梁,眼睛和嘴唇的輪廓清晰果斷,嘴角還微微向上傾斜,顯得恬靜慈悲,堪稱是云岡石窟菩薩像中的極品。
而菩薩上面的弟子像呢,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是凈瓶,各個朝氣蓬勃面帶微笑,神情十分生動,極富感染力。
這組弟子像呢。因此也成為了云岡石窟中最精彩的群雕作品,同時也是中國石窟中弟子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了。好的,接下來呢,請繼續(xù)往前走去看十九窟。
360docimg_0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