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臺灣當雄人,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他出版作品逾百部,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的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他連續(xù)10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他30歲前就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被譽為得獎專業(yè)戶,是臺灣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他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他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是寫作者的精神導師,林清玄在多個場合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一直堅持寫作,希望能變成一個成功的作家。在我們那個地方幾百年來沒有出現過一個作家,我知道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別人更勤快。我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規(guī)定自己每天寫五百字,不管刮風下雨,心情好壞;到了中學,每天寫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學,每天寫兩千字的文章;大學畢業(yè)以后每天寫三千字的文章;到現在已經40年了,我每天還寫三千字的文章。”
將目標數據化,嚴格自律、幾十年持之以恒,這就是林清玄能夠成為成功作家的秘訣。
林清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確定了自己希望成為一個成功作家的目標,為了實現理想,他將理想數據化,他每天的目標非常明確:小學每天500字、中學每天1000字、大學每天2000字、大學畢業(yè)后每天3000字。林清玄從小至今不僅僅是確定了目標字數,而是堅持幾十年始終如一,他對確定了的目標絕不妥協(xié),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也是最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寫作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一定的量就達不到質變,也就達不到理想的彼岸。要從事寫作就一定要多寫,寫什么都可以,哪怕是胡言亂語,總而言之是要多寫,要讓自己的腦子動起來,這是許多作家的成功秘訣。
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于光遠說:我有一個“無時不思、無日不寫”的習慣。我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場合很快進入寫作狀態(tài),不受外界干擾。比如我可以在飛機上、甚至在汽車上寫作。我還可以邊主持會議,邊寫作,一心二用。
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寫了幾十年的小說,他說:“我每天寫十頁原稿,非常淡然……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伏案工作四五個小時。一天寫上十頁,一個月便能寫三百頁。單純地一算,半年就能寫出一千八百頁?!?br>
果戈理曾對契訶夫說:“寫作的人像畫家不應該停止畫筆一樣,也不應該停止筆頭。隨便他寫什么,必須每天寫,要緊的是叫手學會完全服從思想?!逼踉X夫在1887年10月27日《給葉
加載中...
內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若夫》的信中說:新手要多寫,“在一個很長的時期里天天訓練自己”,“讓自己的手和腦子習慣于紀律和急行軍”。
陳應松在談到寫作的“量”時說:“寫得太多并不能證明你是大作家。但是沒有“量”是個大問題。不必為了精而舍棄量,以求精為自己少寫、懶惰找借口,最后消失了——結果只能是這樣。沒有量,就沒有一種寫作的常態(tài),很難將寫作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和工作?!?br>
畢飛宇說:“當你一直寫,寫足了三十年,自然就成了拿筆的人了。才華固然重要,但若無法持之以恒地寫下去,什么也是空的。我的父親從軍職退休專職寫作后,便維持著一日至少一千字稿的底線至終老,就算年節(jié)除夕大家都玩瘋了,寫稿時間一到,他仍會上樓坐在案前,完成那一天的功課?!?br>
葉兆言說:“如果你問我怎么寫作、有沒有秘方,我只能說,不顧一切地寫下去,只有寫下去才知道能不能寫好。年輕時看到沈從文的一句話“寫吧,寫多了就能寫好”,我漫長的寫作過程中只有寫這個字。對我來說,寫作就是一種生活方式?!?br>
巴拉德說:“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我每天堅持完成一千字,即便在宿醉的情況下。如果你要專業(yè),你就必須做到自律。除此之外,別無他法?!?br>
因此,我們要讓寫作成為習慣,只有寫,盡可能多寫,每天都寫,全情投入的寫,堅持下去就能形成一種習慣。寫一輩子,在寫作中學會寫作。既然喜歡“寫”,就要堅持“寫”下去。不管寫什么,寫得怎么樣,別停,一路寫下去。
確實如此,你每天要達到寫文字的數量,你才會去認真閱讀,才會去認真思考,閱讀和思考達到了一定的量你才能夠寫出計劃中的字數,雖然寫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能夠保證質量,但終歸是能產生效果。
我們?yōu)樽约捍_定一個目標,一定是自己認為值得去做的事情,一定是認為這件事情做下去很有意義,否則是堅持不下去的。林清玄每天堅持寫作,這是他小學三年級就確定的目標,他確定這個目標的初衷是要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
我常想,我為什么要寫文字,我寫文字不是為了成為作家,我寫文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鍛煉頭腦,讓自己的思維靈敏起來,讓自己的思維不要鈍化。要通過寫作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的方式展示出來,要通過寫作來帶動閱讀,通過寫作使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以達到自得其樂的目的。因此,寫作的好壞對我而言并不重要,文章發(fā)不發(fā)表,有沒有人去看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為了給我的人生賦予一些意義。
比如我堅持了多年的日記,我寫回憶錄,是為自己和家人的人生留點痕跡。人來一世不容易,既然來到這個世上,就要為自己留點痕跡,也為家人留下一些生活記錄和史料。
比如寫閱讀隨感,讀過的書、看過的文章有所觸動了,有所感悟了就把它寫下來,也就是記錄了自己的思想,反過來也促使自己再閱讀。我們讀書并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現實的利益好處,但讀書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讀書讓我們還有精神生活,還有夢想,還有追求。通過讀書,也給孩子做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樣子,要不然,在孩子們的眼中,我們的形象會隨著年歲增長而萎縮。徐志摩說:“誘人讀書是一件功德”。
比如寫生活隨感,對自己的人生、對家庭、對社會有所感悟,通過文字寫下來,也促使自己去思考。
比如寫旅游雜記。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實外出行走、旅游也是一種閱讀,在路途中,我們會經歷很多,所謂見多識廣,了解別人和自己,我們的心胸會變得寬廣,以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從而擴大我們的人生格局。這兩三年,我通過重走父輩路而到了一些地方,感觸很深,也很有意義。
其實,我想讓自己經常動筆寫點文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預防老年癡呆癥,大家都知道,多動腦筋寫文章對遏制老年癡呆會有一定的幫助。看看一些身患癡呆癥的老人,他們生活不能自理,他們還給家人帶來了累贅。而很多作家、很多喜歡寫文章的老人是智慧的長壽老人。比如:巴金活了101歲、冰心活了99歲、季羨林活了98歲,于光遠活了98歲,楊絳活了105歲,他們都沒有患老年癡呆病。當然,有人說打麻將也可以鍛煉腦子,但這不是我喜歡的動腦筋方式,打麻將論輸贏對身體和心理健康也不利,有的人因打麻將興奮過度,誘發(fā)猝死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林清玄的寫作經驗對我啟發(fā)最大的是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寫3000字,他是“每天都寫3000字”,而不是今天寫3000字,明后天一字不寫,再過幾天寫一萬字。林清玄說,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寫3000字也不為發(fā)表,只是練筆,寫字積累了才會有突破,他不會放縱自己。
我曾嘗試過每天寫1000字,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一旦連續(xù)數日完不成字數,往往會產生焦慮,對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是我調整為每天寫字600字以上,600字是每天寫作字數的最低標準。每天完成一定的字數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林清玄是從每天500—1000—2000—3000字而循序漸進的。這幾年,我每年累計計算能夠達到平均每天600字的量化字數,也就是一年能夠寫文字20來萬字,但我仍然做不到每天都去完成600字以上的字數,我有時一天能寫兩三千字,有時又是連續(xù)幾天不動筆。我發(fā)現,只要連續(xù)幾天不動筆,再提筆或在電腦上寫文字,就會感覺頭腦僵化、手生疏。我想,這就跟運動員每天跑步鍛煉,鋼琴家每天都要彈鋼琴、畫家每天都要繪畫是一個道理,他們是讓自己隨時保持一種狀態(tài),隨時找到一種感覺,我的寫作也是如此,沒有每天的練筆,怎么能夠達到我期盼的目標呢?
其實每天練筆還有一大好處,那就是養(yǎng)成自律的好習慣。自律,簡單的說,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堅持。就是首先給自己提出要求,給自己制定目標,然后就是要自我控制,用自我的行動來堅持,不能半途而廢。在這個自我行動的過程中,要想著時刻約束自己,不能隨心所欲,要讓自己的行動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自然。
林清玄就是把自律做到了極致的人,每天3000字,堅持幾十年,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我控制、自我堅持,那是根本做不到的。林清玄如此,但凡能夠做出成績、能夠成功的的人士都離不開自律。自律,這是他們與普通人的最大區(qū)別。大學者季羨林當年在談到他每天早起時就說到,他每天早上4點必須起床寫作,到時候不起,就好像有無數的小鞭子在抽自己一樣。李嘉誠是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鐘響后起床,然后就去做自己所規(guī)定的事情:聽新聞、打高爾夫、去辦公室。85歲高齡的陳予恕院士從1956年開始到現在,六十年如一日,每天風雨無阻堅持跑步鍛煉身體。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每天在睡前用小楷毛筆字寫日記,數十年如一日,未曾一日間斷。
自律精神,貴在堅持,難的也是堅持。意志力薄弱的人能夠堅持一時,卻難以堅持一世。我最大的弱點還是自律意識差,每當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或者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我往往就會去妥協(xié),當天的定額目標也就無從完成,于是,也就任由自己將制定的定額標準拖延下去。自律做不到,自我堅持的好習慣也就養(yǎng)不成。
我今年的目標還是每天寫文字不少于600字,著力點在“每天”上,要在“每天”上下功夫,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心中每天都有一個小目標。因為醫(yī)學科學研究發(fā)現,目標對健康有益處。一個人心中有目標,就會有積極的心態(tài),而不沉悶倦怠,就會努力去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就會勤于用腦,而勤于思考的大腦血管就會經常處于舒展狀態(tài),從而保養(yǎng)了腦細胞,使大腦不過早衰老。
我在寫作的過程中要經常提醒自己,我寫文章不是為了名和利,我沒有必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我要做一個“雜家”,讓我的知識面開闊一些。我寫作的體裁和內容要隨心所欲,前提是自己感興趣的,能給自己帶來愉悅感的,從而喚起一種生命的活力,讓自己從中采集到更多的好心情,自得其樂,保持住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從而行走在智慧而健康的人生道路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