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給“撒謊”定義的?字典上說:撒謊是指人故意言虛妄之語。
這里,我們對“撒謊”的定義,不像字典那樣根據(jù)行為人的最初意圖來定義,而是要按照行為所產(chǎn)生的事后效應(yīng)來定義:只要后果具有欺騙性,即行為后果不符合行為承諾,就是撒謊。也就是說,無論當(dāng)初他是不是知道“自己所承諾行為事后不會發(fā)生”這一實情,只要所說的話沒有付諸行動,就是撒謊。
總之,按照我們的定義,當(dāng)一個人說的與做的不一樣的時候,他就是在撒謊。例如,如果他說他會做X,但是后來他做了Y,不管他當(dāng)初說要做X的時候意圖是什么,他都是撒了謊。
1.其實我們總在對自己撒謊
周六,瓊稱了一下體重,發(fā)現(xiàn)自己太胖了,她希望能夠減掉10磅體重。于是她告誡自己,每周要進行4次健身鍛煉,至少得堅持3個月,一個月內(nèi)決不吃甜食。下定決心之后,她立刻就去跑步。周一上班時,她婉言謝絕了同事給她的餅干。
第二天,瓊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計劃實施起來有點困難。就拿一周4次的健身來說吧,如果安排在上班前鍛煉,就意味著早上沒法睡安穩(wěn)覺;放在下班之后吧,一天工作精疲力竭,哪有心情鍛煉。權(quán)衡再三,她決定還是早晨鍛煉好一些。于是,周一晚上上床前,她把鬧鐘比平時調(diào)早了半個小時;但是,當(dāng)周二早上鬧鐘響的時候,她翻了個身就把鬧鐘關(guān)上了,雖然她提醒自己應(yīng)該起來跑步了,可最終還是沒能起來。當(dāng)天下午在辦公室,有人給瓊送來一包巧克力糖,盡管她告誡自己在減肥,可還是忍不住將糖送進了嘴里。這樣的情景,基本上每天都會發(fā)生。結(jié)果,一個月下來,瓊只晨練了一次,至于吃甜食嘛,也是10次誘惑中只能拒絕2次。
這樣,瓊關(guān)于每周鍛煉4次和不吃甜食的宏偉計劃,終于沒能實現(xiàn),自己承諾的決定全都沒有實施,這也就意味著她對自己撒了謊。為什么會這樣呢?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她之所以對自己撒謊,就是因為“說”比“做”要容易得多。她只需要張張嘴就可以說出鍛煉和不吃甜食的話來(對自己說謊甚至連嘴也不用張一下),可真正要做的時候,就需要實實在在的毅力和汗水。
2.人們?yōu)楹螑壅f謊話
經(jīng)濟學(xué)家認為,撒謊是因為“知易行難”,即“說”的成本要比“做”的成本低得多,所以我們總是說得很多,而做得很少。這就好比是,要健身、不吃零食,如果說說而已,只需要花一分錢;而真正這樣去做的話,就需要花100元錢?;蛘?,答應(yīng)載某人去機場,只需要花一毛錢;而真正做起來,卻要花100元錢。承諾很便宜,行動起來很昂貴。
撒謊行為可以按照需求原理來分析。需求原理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降低,商品需求會增加;價格升高,商品需求就會減少。按此原理,說要健身的“價格”是非常低的,所以我們經(jīng)常這么說;而真正去健身的“價格”卻是相當(dāng)高的,所以我們經(jīng)常不去做。換句話說,由于便宜的東西我們消費得多,昂貴的東西消費得少,所以“說”和“做”之間的消費意愿和情景不大一樣。一般而言,我們“說”要做X這件事不需要花多少錢,而真正去“做”X這件事就需要花大量的錢,結(jié)果是:我們往往“說”要做某事,而實際上總是沒有去做,我們的行為總是跟不上我們的許諾。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傾向于撒謊,甚至總是在撒謊。
要想沒有謊言,就要滿足一個條件。要么是說和做的費用變得一樣(語言不再比行動廉價);要么是改變我們的行為,使之不再符合需求原理。但是這兩個條件都不可能滿足,因此,就總是會有謊言以及說謊的人。
3.人們經(jīng)常在哪些情況下撒謊
讓我們總結(jié)一下前面的討論:說要做某件事的成本,比真正去做的成本要低得多,這種成本上的差異,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會多說少做甚至光說不練;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總會對自己及他人撒謊,原因就在于說與做的成本有很大差異。
但是,人們并不是在所有場合、對所有事情都撒謊。某些情況下人們可能經(jīng)常撒謊,但在另一些情況下人們卻很少撒謊。那么,人們究竟在什么情況下很少或不撒謊,而又在什么情況下會經(jīng)常撒謊或謊話連篇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設(shè)想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你說要做X這件事的成本是1元,實際做的成本是5元;第二種情況是:你說要做Y 這件事的成本是1元,實際做的成本是100元。這樣,因為承諾要做X、Y兩件事的成本是一樣的(1元),而真正去做Y這件事的成本(100元)比做X的成本(5元)要高得多,顯然,在第二種情況下你撒謊的可能性就相對要大一些。
我們得出的基本結(jié)論是:口頭承諾與實際行動之間的成本差越大,人們就越可能言不由衷,越傾向于撒謊。例如,事件Y的言行成本差是99元,而事件X的言行成本差是4元;所以,相對于事件X,人們在事件Y上更傾向于撒謊。
例如,史密斯說他會在晚上8點給你打電話;而瓊斯對你說,他會永遠做你的朋友,隨時準(zhǔn)備幫助你,會為你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讓你開心。哪個人更可能在撒謊呢?當(dāng)然是瓊斯。因為兩個人許諾的成本大致是一樣的,但是晚上8點給你打電話的成本,比永永遠遠作為朋友愿做任何事情來使你開心的成本,要低得多。
4.如何減少謊言
在本章中,我們討論了為什么總會有謊言及說謊者,以及為什么說與做的成本差距越大,人們越傾向于言不由衷甚至撒謊?,F(xiàn)在,我們來進一步討論一下實際生活中人撒謊的程度和頻率問題。
為此,我們引入一個叫“撒謊率”的指標(biāo),即每10萬人每天說謊的總頻數(shù)。如果每10萬人每天說1000個謊,那么撒謊率就是0.01。撒謊率是會隨時間、場景不斷變化的,例如,當(dāng)今美國人的撒謊率很可能與獨立戰(zhàn)爭期間有很大差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氯鲋e率升高或降低呢?例如,如果說當(dāng)今美國撒謊率比獨立戰(zhàn)爭時期或其他任何時候都高,那是什么原因?qū)е碌哪??難道美國正在墮落成為一個不講誠信的國度?
經(jīng)濟學(xué)家認為,當(dāng)撒謊的成本或代價比較便宜低廉時,人們會傾向于撒更多的謊;當(dāng)撒謊的成本或代價比較昂貴沉重時,人們會傾向于少撒謊甚至不撒謊。例如,人們對朋友撒謊,比在法庭上向法官撒謊要多,因為對法官撒謊的代價相對來說比較高,朋友不會因為撒謊就把你送進監(jiān)獄,而法官會。
如果一個社會給撒謊的人戴上一個恥辱的標(biāo)記,人們也不會撒太多的謊。一有人撒謊,其他人就會公開指責(zé)懲罰他,那么他撒謊的成本就會增大,他就會減少撒謊。顯然,一個對撒謊者人人喊打的社會,要比撒謊的人得意洋洋、說真話的人自認倒霉的社會撒謊率要低很多,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誠信。
舉例來說,假設(shè)你的朋友鮑勃說會在下午3點來接你,結(jié)果他無故遲到了一個小時。你打開車門的時候,他說很抱歉來晚了。你可以有兩種回答:(1)“沒關(guān)系,這種事情總會發(fā)生。”(2)“你讓我白白等了一個小時,這是很沒有禮貌的。我原本打算與你一起走,但現(xiàn)在我不想和這么沒有禮貌的人在一起,我寧愿坐公交車回家。再見?!边@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和回答,分別會有什么不同的后果呢?
顯然,當(dāng)你說他沒有禮貌并跟他分手,他為不守時而付出的代價,要比你不在乎的情況下大得多。由此我們可以預(yù)測鮑勃的行為今后會出現(xiàn)兩種傾向:在前一陣情況下,他滿不在乎地繼續(xù)遲到,以致不守時成為他的日常生活習(xí)慣;在后一種情況下,他可能意識到守時的重要性,以后再也不遲到了。換句話說,一個人為失約所付出的代價越大,他以后不再失約的行為傾向就越顯著;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通過增加人們?nèi)鲋e的代價,來降低人們?nèi)鲋e的程度和頻率。
*經(jīng)濟學(xué)家觀點:
*說易做難。撒謊就是承諾要做某事但實際卻沒有兌現(xiàn)的一種行為傾向。由于“說事”的成本比“做事”的成本要低,人們總是傾向于多說少做甚至光說不練,因此,日常生活中撒謊現(xiàn)象較為普遍。
*以言行成本差辨別說謊率大小。人們承諾要做某事,與他們實際做某事,這二者之間成本差越大,他們就越傾向于撒謊,越傾向于輕易許諾而遲緩兌現(xiàn)。不同的時間、場景或事情,由于各自的言行成本差不同,因此,撒謊率也會因時因事而異。要降低撒謊率、建設(shè)誠信社會,必須加大撒謊的成本和代價。
*像經(jīng)濟學(xué)家那樣思考:
(1)杰克和凱文都打算一周鍛煉4次,杰克做到了,而凱文沒有做到。既然兩個人說和做的成本都是一樣的,為什么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不一樣?
(2)在本章里,我們說到:經(jīng)濟學(xué)家認為,由于“說”的成本比“做”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我們總是承諾得很多而做得很少。承諾很廉價、行動很昂貴,說與做之間存在成本差,因此說與做的行為后果是不同的。在這里,我們并沒有提到,說和做分別會有什么好處,如果考慮到好處的話,我們將會得出什么結(jié)論?
(3)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會經(jīng)常撒謊,而有的人則不會。為什么?
(4)人們會對自己撒謊也會對別人撒謊,假設(shè)杰克對自己撒的謊多,比爾對別人撒的謊多,彼得覺得自己和別人撒的謊都多。假設(shè)三個人對別人撒謊的數(shù)量是一樣的,怎么解釋他們?nèi)齻€人的行為差別?
(5)你認為,與小城鎮(zhèn)相比,大城市里的人撒謊率是高還是低?為什么?
選自《讀寫月報 新教育》雜志2010年第4期,作者【美】羅格·A·阿諾德(Roger A.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