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人文精神 傳承終南道脈——
編 者 按
本欄目是書院山長朱沐塵師講課錄音材料所編輯,未經(jīng)山長審定,因童子學力有限,可能存在個別出處或文字遺漏、錯誤等問題,望大家給予指正,以便后期校對,深表感謝。
師父:著名文化學者、終南書院山長朱沐塵老師
童子:泛指參加聆聽終南書院朱沐塵老師講座的不同時期、不同人員的各類學生,以及親近弟子、侍子。
【走進人文 終南問對】
第18講:陳氏小架太極拳理心要
陳氏小架太極拳學真?zhèn)?,首要拳學理論,不明理,則不懂拳,不懂拳,既使下數(shù)十年純功,于太極拳終是門外漢。太極理幽深,內(nèi)容廣博無盡。撮要言之,無非是太極周流,以太極運化周身。故明太極之理,知太極于身中運化次第,發(fā)太極妙用,是為太極拳學主軸三大層次。以下分而略論之。
太極練養(yǎng)真義
無中不成太極,太極以明中定中為第一義。中與無極一體,動則分陰分陽,此陰陽有立體八分之勢,以螺旋纏絲狀逐漸由中向周邊漸次對稱展開,陰為合勁,五陰五陽對中來,比為天則宇宙即吾心。靜則由中漸合陰陽,比為納須彌入于芥子。發(fā)乎中而攝乎中,是為太極之動靜開合。應知開合非是兩段,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除非無極陰陽俱寂之態(tài),一念若動,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合中有開,開中有合。因合而有開,因開而有合。陰陽始終成互濟之勢。
太極有節(jié),節(jié)者局部之中,有局部之中,必有局部之小太極。眾小太極俱融合于大太極,故一動無所不動,一靜無所不靜。然動靜有層次,貫通有折疊,悠悠揚揚,有聲有韻。
虛實變換,全在坎離填倒。抽坎則坎虛,填離則離實。坎虛則能化,離實則能發(fā)??搽x非僅限于左、右、上、下。實前后、內(nèi)外俱有之。
太極煉養(yǎng),于身首重養(yǎng)五臟而濡動六腑。先天腎主之,故納虛空之清氣,洗換血液,于清晨氣朗之時行功,皆有補于先天也。后天胃主之,故濡動六腑,消化飲食,于傍晚行功,則有益于后天也。煉形,則運骨轉(zhuǎn)筋,合于太極,成細腰乍臂,骨堅筋實之體。煉氣,則以氣運身,勢勢相摧,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長江大河,濤濤不絕,此太極煉我,欲止不止,欲發(fā)不發(fā)。煉神則飄飄然,有感皆應,一片神行,在有意無意間,如仙人與御風,神韻天成。太極合修,初是以理為導,我練太極。漸能明得氣勁,入于太極,則能由無生有,太極練我。我練練我,皆需有君有臣。君者神、意、氣,臣者骨,肉,筋。君臣道合,混元太極成一真,此即入太極之化。若有煉,其煉即“終日玩開太極圖”,若有成,其成乃“妙手一招一太極”,此境,則何處非拳,何勢非拳?得太極妙真?zhèn)髡?,九載光陰,許有大成。
?太極勁之運化程序
太極立,則內(nèi)外太極俱成。內(nèi)太極者,身內(nèi)周轉(zhuǎn)配合之太極。外太極者,裹身空氣之太極。太極煉養(yǎng)有素者,不但于身內(nèi)太極運化靈活,亦必對身外太極持之有度。身外太極亦需身引,故明身內(nèi)太極運化程序,是為實修太極之要務。
“命意源頭在腰隙”,此空隙,為意之源,亦是命之源,命者氣形也。此太極之地,需刻刻留意也。太極發(fā)動,陰先降,陽后升,陰先斂,陽后發(fā)。“不得機得勢者,必于腰胯求之。”身中經(jīng)兩儀之地,動四塊之形,以背絲扣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套,后運于四肢,達于四梢。一勢之成,經(jīng)啟、發(fā)、止,必合于如下法度。“順項貫頂兩膀松,束肋下氣把襠撐,胃因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
內(nèi)勁所貫通之節(jié),節(jié)節(jié)自成太極。太極由中向周邊纏絲運化,故體內(nèi)太極勁純以纏法而進也。體外左右、上下對應相合之點,又仿佛如蜘蛛相連系,每一舉動,又必須抽絲而行。故纏絲主于內(nèi),抽絲主于外。纏絲得法,則太極勁節(jié)節(jié)貫串,運化周身。抽絲得法,則天網(wǎng)自成,以之羅物,無物可逃。
太極拳品,以清、靈、圓、活為尚。無靈氣,由不得入神韻,所練太極終是凡品。無圓活,則不能運化周身,四梢之拙力始終難去。求靈動,不能著于身,亦不可離身;致圓活,不能著于氣,亦不可無氣。兩儀不活,四塊難明;四塊不活,四節(jié)失靈;四節(jié)不活,肘膝難空。若膝不空,勁難運化至足,更易膝痛之病。肘若不定,肘不會化,肘不會發(fā),而兩手之太極難成。
兩膀不松,則神意難以貫頂;不會束肋塌腰,氣何由沉于丹田?腰胯不明,則氣不會周流運轉(zhuǎn),丹田將為死物;陰陽不分,則虛實何由變換,雖言中而失中。煉拳要注意尾間腰腎,養(yǎng)生宜無忽神意任督。細微之地皆需留意,指發(fā)根梢更應體察。時時觀照,動靜行住坐臥,處處體悟,周身內(nèi)外上下中。即學太極,則應深愛太極,何時何處非太極,即明太極,更應立行太極,語默動靜貫行。
太極之妙用
太極無體而神用無方。太極運化行于外,必顯掤 、捋、擠、按之妙用,亦含采 、挒 、肘、靠之技巧。但若不明太極行功折疊滾動之真義,顧難得不期然而然之神明。掤即捋,捋即掤,掤即擠,擠即掤,掤即按,按即掤,捋即擠,擠即捋,捋即按,按即捋,擠即按,按即擠,此則太極觸物之自然。借外以證內(nèi),可知太極之有無。有內(nèi)而致外,四勢原來不分家,不遇真師,怎得四字聚合為一字,百般伶俐,終屬“十個藝人九不知”。得太極真義,自可愈煉愈簡,以簡可御眾繁。失太極真義,則枝葉愈增愈眾,徒增“枉費功夫”之嘆。
故太極妙用無方,拳論著之分明,能變換虛實,則能抽坎填離,自能粒連拈隨,不丟不頂,更能借力打力,發(fā)人無形。太極本具剛?cè)?,何須練剛練柔,太極本具諸妙,何須分練技巧,但能合于太極,自顯無邊妙技?;蟀l(fā),借而后打,不慮而得,不思而中,隨曲就伸,往復無窮。內(nèi)外太極,相融一體,內(nèi)動本于外動,雖隨外動而不失中定,體內(nèi)真意,變換無窮,因中定而決定外動,故隨心所欲自在縱橫。太極本為體,動作之媒介,變化以為用,卻是舍己從人之根源。
太極圈即手也。渾身無處不太極,即渾身無處不是手。此圈有諸般之能,可聽可觀善變化;圈中有諸般之勁,能放能收任西東。大圈小圈致無圈,太極運化漸精微;閃打化打與借打,太極功夫出神奇。練氣入骨,易筋易髓,由身強體健而神明朗朗;破執(zhí)無我,通勁化勁,由君臣合一而英雄無敵。太極妙用無端其理皆一貫,萬千功夫集處健康壽無邊。
內(nèi)開外合謂之吸、化、吞、提、柔,內(nèi)合外開謂之呼、打、吐、發(fā)、剛,此即太極曲伸之理。能吸于丹田謂之哼,哼則引進落空;能呼于丹田謂之哈,哈則發(fā)放隨志。吸則粘隨,化彼勁于圈內(nèi);呼則發(fā)打,導彼勁于彼中。我守太極之陣,何妨巨力來攻我;會得折疊呼吸,任它百般終歸空。因有太極,方立于不敗之地;舍此別求,終不出斯技旁門。
——摘自 終南書院 《太極拳研修講義 · 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