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張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卷首語
年紀尚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控制不住自己去張牙舞爪地表達,想通過語言證明自己,想通過交談理解人生。
然而浪潮終究有退卻的一天,在歲月的鞭撻中,我們也不再年輕,于是才恍然大悟,原來彼此無效的社交,有意義的沉默與獨處,才是最好的選擇。
古人云,“沉默是金”,這是他們通過自身經歷感悟出的智慧,也是流傳至今的社交哲學。
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學閉嘴?;蛟S這就是上蒼留給我們每個人的課題,而克服了不合時宜的傾訴欲,人生也便能順遂些許。
01沉默寡言,是對涵養(yǎng)的鍛煉
很多人在遭到誤解時,往往會急于證明自己,擺事實講道理,說盡了一切,到頭來卻發(fā)現,在對方的世界里,真相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莊子》有云,“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和不對的人發(fā)生口舌之爭,既是對自己的輕賤,也是對生命的浪費。
在遇到誤解時,學會沉默寡言,是對小人無聲地鞭撻,也是對自我涵養(yǎng)的默默修煉。
面對惡意的踐踏和無端的偏見,或許“無聲勝有聲”就是最好的回答。就像羅翔老師說的,“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人的邏輯、理性、閱讀都是有限的,整個人就是在偏見之中。人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見。”
02沉默寡言,是對自我的保護
人生在世,誰人不說人,又誰人不被說。好事之徒永遠都在關心著別人的生活,因此,少說話就是對自己的保護。
生活在這樣一個人人自危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的隱私其實早已被扒得不剩什么,所以,如果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總有一天我們終將遭到反噬。
除了時代的原因,人本身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就像太宰治在寫得那樣,“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span>
有時候,我們隨口一提的幸福,對于別人來說,或許就是刺傷他們自尊的利器,因此,學會沉默,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這段關系。
03沉默寡言,是對心態(tài)的塑造
“貪癡嗔”是寫在人類基因里的弱點,無論是誰,都很難控制自己不去炫耀,也很難控制自己不去抱怨。
因此,學會適當地沉默,能讓我們的心態(tài)更健康,也能讓我們?yōu)槿颂幨赂碇?。人生在世,福報從來都在靜默里。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恐怕人盡皆知,她的遭遇固然令人惋惜,可沒完沒了地訴說,只能削減旁人的耐心和同情,而她的心態(tài),也在一次次重申中,越發(fā)不健康。
倘若祥林嫂能學著沉默,盡量對傷害閉口不提,那么或許時間久了,這件事情也便會被歲月吹散了,而她的心態(tài)也不會再那樣自怨自艾。
結語
“沉默寡言”在今天這個社會里,絕對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種更智慧的選擇,也是一種更理智的態(tài)度。
無論是面對他人的構陷,還是無端猜疑,亦或是自己無法規(guī)避的炫耀之心,以及自抑之情,沉默,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沉默不是懦弱,而是知道什么更重要,不與爛人糾纏。未來的人生,希望我們都能“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span>
? ——End
我是張張,陪你“談情說愛”,也陪你茶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