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多么振奮人心的口號,多少志士仁人為之奮斗為之拋頭顱灑熱血,或成功或成仁。
蒙元季世,民不聊生,人心鼎沸,兵燹連綿,流賊蜂起。戰(zhàn)火橫亙中華大地,當是時,安徽有韓山童、劉福通、郭子興等,湖北有徐壽輝、陳友諒,蘇北有張士誠,后竊取蘇杭。重慶四川有明玉珍,福建浙江有陳友定、方國珍,廣東有何真。河南有察罕帖木兒、王保保,河北有孛羅帖木兒,陜西甘肅有李思齊張良弼。正所謂群虎爭雄、諸鷹鴟張,為什么一個早年喪父喪母的要飯和尚可以得到天下呢?今天咱們簡略分析一下朱元璋為什么就可以得到天下,到底是因緣際會天命所定還是燮理陰陽眾望所歸。
咱們先來看下朱元璋的身世,朱元璋祖上世家居住在沛縣后來遷徙到句容,又后來遷徙到泗州,到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才遷徙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明史記載朱元璋常以漢高祖自期,把自己比作漢高祖劉邦,李善長剛來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更是說出了「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yè)。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chǎn),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怪苯影阎煸氨茸鳚h高祖。如果按照漢高祖布衣天子的經(jīng)歷來說,朱元璋無論是經(jīng)歷還是出身皆有相似之處,或許冥冥之中天意有之吧!朱元璋乃是朱世珍第四個兒子,伯仲叔季,季子也。年十七,父母兄長相繼去世,孤苦伶仃、貧不克葬,埋葬父母兄長都沒有地方。索性出家皇覺寺當了和尚混口飯吃,豈料天意弄人,寺廟里的日子也不好過,進寺一個月便出去要飯了,游歷多地,幾年后又回了寺廟當和尚。當時戰(zhàn)亂不斷,連寺廟也不能幸免,思來想去謀一個避兵去處,既然想不明白那就占卦吧。是去是留?卦象全都是不吉利的,天下大亂難道是要朱元璋也去扛大旗造反嗎,朱元璋內(nèi)心也是躊躇不定的,那就再占一卦穩(wěn)穩(wěn)心神吧!果然主卦大吉,朱元璋大喜,于是投奔了郭子興開始了一代布衣帝王的造反路。
朱元璋
郭子興奇異朱元璋相貌,把朱元璋留作親兵,并因戰(zhàn)功把馬皇后許給朱元璋做了妻子。隨后朱元璋略定遠、占滁州、攻和州、下集慶(今南京),之后以南京為中心根據(jù)地開始帝王之業(yè)。采納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沟膶Σ撸挠欣钌崎L、劉基、宋濂、陶安等,對內(nèi)開展民治保障后勤供應。武有徐達、常遇春、耿炳忠、傅友德等,對外攻城略地、撫綏一方。文臣武將英才萃集。
朱元璋軍令嚴明,以不殺不擾為軍令原則,所到之處市井晏然,民安其心。朱元璋也注意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工作,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在各地興筑堤防,興修水利,預防旱澇,經(jīng)營農(nóng)田。又設管理民兵萬戶府,仿古代寓兵于農(nóng)之意,選拔強壯農(nóng)民,使其“農(nóng)時則耕,閑則練習”,還屢次蠲免田賦。這些都是朱元璋的文治方面,毫無疑問,這些治民措施為朱元璋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其后略定江左,積力于外。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先征伐張士誠還是先攻打陳友諒,這時候劉基給出了最關(guān)鍵的答案,那就是先打陳友諒。為什么先打陳友諒呢?劉基說張士誠不過是一個驕侈淫佚無大計遠圖的自守之人,而陳友諒劫主僭號,地據(jù)上流,整天想著來攻打江左,攻打張士誠必定會被兩面夾擊,攻打陳友諒則張士誠一定會坐山觀虎斗。這里簡單說下朱元璋的兩個勁敵陳友諒和張士誠,陳友諒漁家子,曾經(jīng)為縣城小吏,然心高志傲不滿足于此,徐壽輝起兵抗元以后便去投奔徐壽輝將領(lǐng)倪文俊做了薄掾。倪文俊謀殺徐壽輝不成跑去投奔陳友諒,被陳友諒殺死。隨后,陳友諒又埋伏兵士盡殺徐壽輝所部,于是自立為漢王,挾持徐壽輝發(fā)號施令,后又殺徐壽輝稱帝。
張士誠以販鹽為業(yè),后起兵反元攻占蘇杭,以蘇州為大本營自居。張士誠為人外表持重像有氣量之人,其實耽于玩樂不圖進取。在蘇州久,漸漸奢縱,搜刮金銀珠寶為樂,不理政務,日日夜夜歌舞相伴。將士也傲慢不盡力,打仗之前先求取良田美女官職,再行攻戰(zhàn),攻戰(zhàn)也是隨意應付。打敗以后張士誠也不以為意,將士繼續(xù)醉生夢死,完全無進取心。朱元璋則不然,約束部下以法,功獎罪罰,這就決定了張士誠注定滅亡。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zhàn),帥六十萬大軍敗給朱元璋二十萬卒下,中流箭而死,身死國滅,一代梟雄化身煙雨。陳友諒性格猜忌,誅殺大將趙普勝,弒殺倪文俊、徐壽輝,盡失人心,將士危疑,如此看來何能不敗。張士誠耽樂十余年不思進取,攻破蘇州之時城樓縱火自縊身亡。命也?時也?人事不修,天命如何保全哉!
察罕帖木兒死后王保保忙于和元廷內(nèi)部爭權(quán)攻戰(zhàn),李思齊張良弼亦不服統(tǒng)屬,使得朱元璋有時間料定江左兵事。誅除陳友諒和張士誠以后,朱元璋開始南征和北伐,洪武元年八月,元順帝北逃,蒙古結(jié)束了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tǒng)治。至此,中原大地開啟了全新的紀元,一代布衣皇帝開始統(tǒng)主中原。
明太祖朱元璋以神武之姿、濟世安民之志,戮燼群雄,奄有華夏,雖盡人事修天道人力多為,然其從討飯和尚成就帝業(yè)亦不可不說天意暗屬、大位為歸,古之天子圣人或許也是早有定立吧,事物的運轉(zhuǎn)規(guī)律一部分靠人為,剩下的就看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