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可以接納和沉積由地表水、地下水、風、冰川和火山作用帶來的各種物質,以及生物殘骸。
機械沉積作用
湖水的機械沉積物主要來源于河流,其次為湖岸巖石的破碎產物。碎屑物質從淺水區(qū)進入深水區(qū),由于動力逐漸減小,逐步發(fā)生沉積。
從湖濱到湖心,沉積物粒度由粗變細,呈同心環(huán)帶狀分布。較粗的礫、砂沉積在沿岸一帶,形成湖灘、沙洲、沙壩及沙嘴等堆積地形,較細的粉砂及粘土等則被搬運到湖心堆積下來。
季節(jié)性的氣候變化對湖泊的機械沉積作用有很大的影響。夏季河流帶入的碎屑物粒徑較大,數量較多;冬季河流帶入的碎屑物較細、較少。此外,夏季生物的新陳代謝和有機質的腐爛分解較容易,較徹底,故沉積物的顏色較淺;冬天的情況相反。
因此一年內湖泊沉積物的顆粒粗細、層的厚薄、顏色深淺都具有規(guī)律性的變化。粗的、顏色淺的、層厚的代表夏季沉積物;細的、顏色深的、層薄的代表冬季沉積物,它們交互成為紋層,其特點與冬季冰川紋泥相似。
干旱地區(qū)因入湖的河流水量小,入湖碎屑物有限,因而湖中機械沉積物數量少,三角洲增長緩慢,但因湖水蒸發(fā)快,含鹽度不斷增高湖泊可演變成鹽湖,最后可變成鹽沼或泥沼。
泥沼
在潮濕氣候區(qū),入湖河流多、水量大,如果入湖河流攜砂量高,在湖濱可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擴大后,湖泊被淤變小變淺,以致消滅,出現湖積——三角洲平原或沼澤。
沼澤
據統(tǒng)計,每年由各江河匯入我國江漢一洞庭湖區(qū)的泥砂量為6.999×108t,其中長江(枝江斷面處)年輸砂量為5.2×108t,漢江(碾盤山斷面處)為1.4×108t,湘、資、沅、澧四水為2.99×107t,其他小支流為1.0×107t。而江漢-洞庭湖本身帶出的泥砂量為3.78×108t。可見輸入量比輸出量大3.219×108t。如果砂土以1.7t/m3計,則上述泥砂量折合為1.89×108m3。假設這些泥砂均勻沉積于全湖盆,湖盆面積以4.0×104km2計算,則平均每年淤積約4-5mm厚的泥砂層。如果湖區(qū)地殼沉降量小于此數值,湖泊就逐年淤淺,湖水面積便日益縮小。
據統(tǒng)計,1941年前洞庭湖面積為5000km2,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到1980年面積減為2820km2。以1937-1947年間淤積最快,在這10年中湖水面積縮小了1/3。
再如云南滇池,自新近紀以來發(fā)育了較厚的沉積層,有的地方沉積物最大厚度達1000m。全新世以來,古滇池四周沖積扇及河流三角洲沉積日益擴大,湖盆逐漸淤淺,水域面積縮小,形成了廣闊的湖濱平原。
有多條支流的盤龍江在湖盆北部入湖,形成了大規(guī)模三角洲。目前,其三角洲前緣已伸到湖心帶。300年前一部分還是碧波蕩漾,綠荷滿池的水域現已育成平地。
注:'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
文字:星期二
美編:胡小彤
校對:張 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