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對聯,用的是漢字,而漢字是集形、聲、義三位一體的特殊符號。撰聯時應用漢字之義,是為了詮釋形象、陳述內容、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示彰境界等,恰適為上。在浩如煙海的聯作中不乏特用漢字之形而撰之聯,如同旁聯、玻璃聯。同旁聯是刻意應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漢字組成的巧對。
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中載有一副用“木、水”為偏旁的漢字組成的對聯:
梧桐枝橫楊柳樹;
汾河浪激泗洲灘。
玻璃聯,是指將對聯上的字貼在玻璃上,在兩面看都相同的一些字組成的對聯。梁章鉅在《楹聯續(xù)話》中說:吳山尊學士,始出意制玻璃聯子。一片光明,雅可賞玩。有一聯這樣寫道:
山中日出;
水里風來。
這副對聯符合玻璃聯的基本要求。同旁聯、玻璃聯,顯見其巧,概非深思而難成其妙,都是漢字之形的奇用。然而,漢字之聲也應為煉字時所需斟酌的?!堵撀赏▌t》第五條之平仄對立中,最后一句是:上聯收于仄聲,下聯收于平聲。若按今四聲撰聯,那么,上聯句末字的聲調只能是上聲或去聲,也就是三聲或四聲,而下聯句末字的聲調只能是陰平或陽平,也就是一聲或二聲。
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為把調值描寫得具體、易懂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標記調值相對音高的方法:五度標記法。立一豎標,中分5度,最低為1,最高為5。陰平調值是55,陽平調值是35,上聲調值是214,去聲調值是51。如此,四種基本聲調的調型可以簡單歸結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按照《聯律通則》,上聯句末字是三聲或四聲,下聯句末字是一聲或二聲就可以,那么,句末字按照調值規(guī)律如何布置,在朗讀時,會更加有美感呢?
三聲,即上聲,調值是214,上聯的句末若選用上聲字,那么,調值從2經過1停到了4,下聯的句末選用一聲更好,即陰平,調值是55,讀完上聯尾字214的曲折,若再二聲,即陽平,調值是35,就又降到3后再起到5,所以接以55,形成2-1-4-5的調值組合,在聽覺上更和諧。例如:
畫里游心聆碧水;
詩中放膽抱黃山。
四聲,即去聲,調值是51,上聯的句末若選用去聲字,那么,調值從5降到了1,下聯的句末選用二聲更好,讀完上聯尾字51的墜降,若再讀一聲,跨度很大,接以35,隨1-3-5的調值緩緩上升,形成5-1-3-5的調值組合,更連貫。例如:
百媚千姿生水面;
華裾珠履聚橋頭。
綜上所述,上聯句末字是三聲或四聲,下聯句末字是一聲或二聲,就符合《聯律通則》,若稍加注意,在不損害聯意的前提下,形成上聯尾字為三聲,下聯尾字為一聲;上聯尾字為四聲,下聯尾字為二聲的聲調排布,或更佳。
中華楹聯(zhylwxgzh)編發(fā),歡迎其他公眾號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