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戰(zhàn)是導(dǎo)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機會的一次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馬謖在街亭大敗于張郃,只是停留在三郡之地的蜀軍受到了威脅,諸葛亮不得已率軍回撤,此次北伐失敗對蜀漢打擊是很大的,此戰(zhàn)之后,曹魏加強了在西線的軍事能力,蜀漢也就再也不能在北伐中輕易占到便宜,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屢次北伐無功,勞民傷財。
關(guān)于街亭之戰(zhàn),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記載的都比較簡單,不知道馬謖是為何非要上山駐守,在被張郃圍困之后,馬謖有做過哪些戰(zhàn)術(shù)部署,及時寥寥數(shù)字,蜀漢就在這關(guān)鍵的戰(zhàn)役中落敗了,言過其實也就成為了馬謖的寫照,馬謖的確是軍事能力不強,但是也不能完全把當作傻子,從歷史記載來看,還是能夠體會到馬謖有些苦衷的。
馬謖本質(zhì)上是個軍事外行,這一點無可爭議,《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這里面所說的馬謖才能度量都要強于他人,這也是馬謖能夠得到諸葛亮賞識的原因,在諸葛亮身邊做個軍事參謀還是完全能夠勝任的,也是給諸葛亮南征時,建議了攻心為上的策略,南方也是在諸葛亮時期再無反叛。
但是在街亭之戰(zhàn)時,馬謖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平連規(guī)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王平是漢中之戰(zhàn)是,由魏降蜀的,是蜀漢后期主要將領(lǐng)之一,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后來又擊退了曹爽的10萬大軍,也就是駱谷之役了,可以說在軍事素養(yǎng)上,王平是要絕對強于馬謖的,既然王平在當時的情況下極力勸阻馬謖,也就是說,駐守山上絕不是最合適的選擇。
同時在被張郃擊潰后,眾盡星散,惟平所領(lǐng)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其實蜀軍還有機會翻盤,只是需要一人組織起來潰退的蜀軍,問題是馬謖這個時候到是不見了,自己逃命去了,危難之際還是王平控制住了局勢,不然蜀軍容易被魏軍追殺,那損失就更大了,由此也可見馬謖在危機時掌控局勢的能力幾乎沒有,所以怎么說馬謖無能都是可以的。
而且馬謖不是有才氣嗎?沒讀過有關(guān)馬援的書嗎?《后漢書.馬援列傳》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援將四千余人擊之,至氐道縣,羌在山上,授軍據(jù)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zhàn),羌遂窮困,豪帥數(shù)十萬戶亡出塞,諸種萬余人悉降,于是隴右清靜。這妥妥是另一個版本的街亭之戰(zhàn)啊,但凡馬謖讀過這段歷史,都知道上山駐守的是很不明智的,主要是自己不是攻方,是守方,主動權(quán)在對方手里,只要上山就處于被動地位了。
那么馬謖為什么還有冒險上山?個人覺得,如果馬謖不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子的話,那么最有可能的是,馬謖和張郃打的是一場遭遇戰(zhàn),馬謖是在慌亂之中做出的抉擇。
由于了,歷史記載太過簡單,我們知道的只是馬謖提前于魏軍都了街亭,但是提前了多少天,不知道,應(yīng)該不會太久,不然馬謖應(yīng)該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布置兵力,張郃也不會打的那么容易,更主要的是,諸葛亮讓馬謖去抵擋曹魏援軍,是不是指定了街亭這個地點?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zhàn)于街亭。最確切的說法應(yīng)該是,諸葛亮讓馬謖率軍在隴右抵擋魏軍。
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諸葛亮到底個馬謖下達什么具體指令了?諸葛亮就算提前派人打探了街亭附近的地形,但是說到底他自己沒去過,就算諸葛亮有明確的戰(zhàn)術(shù)布置,到了前線,就一定適合嗎?所以諸葛亮估計只是大略講了馬謖防守的原則,就是拖時間嗎?真到了具體的安排,只能是讓馬謖自行決定。
而就現(xiàn)在的考察的街亭地形來說,地勢平坦,不是太利于就地駐守,《秦安縣志》記:“東北百里曰高妙山,曰丹麻峪、故丹麻驛也。曰斷山,其山當略陽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與眾山連屬,其下為連合川,即馬謖覆軍處”。更主要可能還是我之前說的時間問題,如果馬謖抵達街亭時,沒有足夠時間建立營寨的話,那么以步兵為主的蜀軍,基本上很難抵擋曹魏騎兵的沖擊。
而且街亭未必是最好的抵擋曹魏援軍的地點,在東漢初期,劉秀和隗囂就在隴右附近爆發(fā)了兩次戰(zhàn)役,《后漢書.光武帝紀》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等七將軍從隴道伐公孫述……隗囂反,蓋延等因與囂戰(zhàn)于隴阺,諸將敗績。隗囂抵擋住劉秀的七位將軍的進攻,占據(jù)的地利可不是街亭,而是隴阺,指隴山一帶的地方,大概是街亭的東南方,張衡《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由此可見,街亭絕非是抵御曹魏進軍的絕佳位置。
除了隴阺還有略陽城,中郎將來歙襲略陽,殺隗囂守將而據(jù)其城……隗囂攻來歙,不能下。閏月,帝自征囂,河西大將軍竇融率五郡太守與車駕會高平。隴右潰,隗囂奔西城。劉秀和隗囂圍繞著略陽打過一次,可見略陽是當時的一處軍事要塞,而根據(jù)《郡國志》記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街泉亭就是街亭)。略陽也是比街亭更有利于駐守之地,只不過三國時期的略陽城可能已經(jīng)破敗了,《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韓遂在顯親,淵欲襲取之,遂走。淵收遂軍糧,追至略陽城,去遂二十馀里,既然韓遂沒有在此處抵擋住夏侯淵,那么很有可能的是,東漢平定蜀地后,略陽城的戰(zhàn)略地位就沒有了,城墻年久失修,早已不是一座軍事要塞,所以夏侯淵可以輕易攻下。
所以說在略陽城殘破不利駐守的前提下,馬謖只能向前進軍,個人感覺他可能是想要到隴坻之地,在那里扎營抵擋魏軍,只是他想不到魏軍來得太快了,在蜀軍還未抵擋隴坻之地,也就是在蜀軍行進到街亭附近時,前方哨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魏軍的援軍,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zhàn),馬謖是沒有準備的,如果是給馬謖足夠的時間,從容布陣的話,他可能會做的好一些,可是這是他第一次領(lǐng)兵,就碰到突發(fā)狀況,這不是一個沒帶過兵的人能解決的,因為馬謖冷靜不下來,在這種前提下,他只能做出一個危險的決定,可能當時馬謖也多少意識到了上山會有危險,但是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人在慌亂之中,如果不做出決定更可怕。
那么馬謖沒有意識到水源的問題嗎?他也是想到了的,《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謖依阻南山,不下?lián)?。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汲道就是取水的通道啊,也就是說,馬謖在布置兵力的時候,是在水源地布置了防守兵力的,在街亭戰(zhàn)敗后,諸葛亮處置馬謖的時候,還有另外三個人的名字,《華陽國志》記載,亮拔將西縣千馀家還漢中,戮謖及休、盛以謝眾,奪襲兵,貶云秩,同時被斬殺的還有張休和李盛,以及黃襲被奪了兵權(quán),按理說仗是馬謖指揮的,他們只是馬謖手下的將領(lǐng),聽從軍令打仗有什么錯,敗了也不能還要和馬謖一起背鍋啊,其實這里面的李盛和黃襲在街亭之戰(zhàn)中,有一個很重要任務(wù),就是駐守清水河河岸,也就是保障山上蜀軍的水源,結(jié)果被張郃擊敗,這直接導(dǎo)致了被圍蜀軍陷入困境。
所以不要把馬謖想的那么傻,他不是想三國演義里面那個,說什么山上也有水源的白癡,畢竟他在益州呆了那么多年,這點常識還沒有嗎?只是李盛黃襲所部被張郃擊敗,多少說明了,在開闊地帶,蜀軍基本上難以和曹魏騎兵相抗。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是馬謖在未到有利位置時和魏軍突然遭遇,慌亂之中,想到了駐守山上,借助地形來對抗魏軍的辦法,不過此戰(zhàn)術(shù)最關(guān)鍵的是保護好水源,這樣蜀軍才能守得住,可惜馬謖雖然安排了兵力,但是在這場事關(guān)生死的爭奪戰(zhàn)中,不知道馬謖是如何處置的,總之是丟了河岸營寨,說到底,還是馬謖指揮不利的問題。
多說一點,就是關(guān)于馬謖是怎么死的,三國演義中,馬謖是被諸葛亮斬殺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也是記載了,戮謖以謝眾,不過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記載的卻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也就是在獄中死了,而且還記載了馬謖死前給諸葛亮寫了一份遺書,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也就說馬謖在死前沒有和諸葛亮見過面,有何來被斬殺之說,《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里又說馬謖逃了,所以后世有傳言,馬謖沒有死,后來改名換姓,在姜維手下為北伐出力,當然這傳言就太扯了,畢竟那時認識馬謖的人還沒死光,除非馬謖臉也換了,不然太容易被認出來了。
綜合來看的話,馬謖的結(jié)局應(yīng)該是,在街亭兵敗后,馬謖一開始是沒臉見諸葛亮的,所以就逃了,但是最終決定回來“自首”,在獄中可能是病死了,也可能是抑郁而死,而諸葛亮為了整肅軍隊,下令斬殺馬謖,不過在此之前,馬謖已經(jīng)死了,所以馬謖可能沒有被斬殺,畢竟已經(jīng)死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