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市政府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劃定東門大井、義井、開元古井、二目井、四目井、廣源街井、彌勒佛井、蓮花井和子母泉共9處作為潮州府城古井的代表。相傳北宋名臣彭延年在潮州任知州期間,一度有匪寇圍城。為解百姓饑渴,彭延年開倉濟民,在城內(nèi)鑿井36口。此外,古時潮州府城的一些人家也有鑿井取水。不少古井為后人所沿用被保留下來,成為潮州府城莫大的“財富”。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居民的生活用水大多依靠井水,因而對井多了幾分敬畏,城中古井也因此增添了神秘色彩。潮州府城眾多古井中,當(dāng)屬義井最負盛名。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義井是諸多古井中被保護得較好的一處,也是不少來潮游客參觀“打卡”的景點之一。
義井位于牌坊街東側(cè),井欄呈內(nèi)圓外八角,西面刻有“義井第一泉”字樣,其余各面刻文皆難以辨認。而“義井”二字的由來則要從一段故事說起。相傳宋代最后一個皇帝逃難來到潮州,他口干舌燥之時剛好看到了這口清澈的井水。當(dāng)他想挑水喝時卻無奈發(fā)現(xiàn)沒有水盆和水桶,于是感嘆連井都欺負他。井聽到了皇帝的金口玉言,井水上涌,皇帝感嘆沒想到這里的井水都如此忠義,于是就有了“義井”二字。
義井不僅在外觀上保護得當(dāng),井水也一直干凈清冽,附近居民偶爾會前來取水使用。與義井一樣因故事而被人熟知的,還有位于牌坊街鄭厝巷口的四目井。四目井始建年代不詳,井欄呈八邊形,井口臺面上有四個洞眼,若有多人同時打水,可將水桶從各個洞眼中放入,以避免相撞。因井旁原有古樹,亦稱古樹井。古人對水井的敬畏也延伸到水中的生物。潮州有句俗語“四目井金鯉——食后著死“,“四目井金鯉”的故事也代代相傳。
據(jù)林大川的《韓江記》記載,當(dāng)年四目井養(yǎng)著四條鯉魚,到了中午這幾條鯉魚便會出來戲水。因水清魚美,四目井也成為潮州的一個景觀。曾有一無賴偷鯉魚食用,吃完不久之后便去世了,因此大家說這些鯉魚是神物,不能都隨意觸碰。
如今的四目井仍保留著原有的外觀特點,為做好文物保護,井身周圍設(shè)有欄桿防護,井口的四個洞眼也分別封上了精美的井蓋。位于東門街的東門大井,也是古城區(qū)主要的公用水井之一。古井井欄呈內(nèi)圓外八角,相傳井水直通城外的韓江,因而泉涌終年不斷,附近的居民和鋪戶至今常常來此取水。
據(jù)《韓江記》記載,鳳城(潮州城)開辟之時已有東門大井,東門大井歷史悠久,歷代均有重修。
除了供水,這口井在舊時還被當(dāng)成是一口自帶“防火預(yù)警”功能的水井。每到了冬季,天干物燥,韓江水位低,這時凡是東門大井淤泥上翻,井水變黑,人們就稱“不出三日定有火災(zāi)”。
有后人解釋,水色變黑是因天氣干旱時居民用水頻繁翻起井中污泥,而天干物燥也正是火災(zāi)易發(fā)多發(fā)之時。從古井的相關(guān)記載和口口相傳的故事,我們感受到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感受到古人對美德的重視,感受到古人在生活中所凝結(jié)的智慧。
來源:潮州電視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