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生活品質的消費時代,金錢變成了最重要的東西。因為一切的物品,都標好了價格等待著你去購買。高消費對于收入較高的群體來說還勉強可以負擔,但對于一部分沒有足夠金錢卻也同樣想要消費的人來說,高消費就變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貸款消費開始應運而生。國內早期的貸款是從銀行借款開始的,同時借貸的人還需要通過資產評估才可以借到錢。但隨著事物的不斷發(fā)展,貸款開始逐漸的普及化。支付寶作為國內的一大支付軟件,就提供了當月花當月還的借貸平臺。但除了像支付寶這樣的正規(guī)借貸平臺,如今的互聯(lián)網上還存在著大量的非正規(guī)借貸平臺。在非正規(guī)的借貸平臺借款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一旦你無法如期歸還錢款,就會開始被接二連三的催收貸款。
這些去催收貸款的人先是不停的撥打你的手機號,一個打不通就用另外一個電話號碼去撥打。如果持續(xù)一段時間都收不到錢的話,借貸平臺就會暴力公布借款人的身份信息,包括電話號碼、姓名和身份證等重要個人信息。更糟糕的是,一些平臺在你逾期不還后會加大對你收取利息。最終,不斷額加息使得借款人需要支付超過本金很多甚至是數倍的錢款。有一個小伙因為在一次從非正規(guī)的平臺上借了網貸之后,被該平臺的工作人員暴力催收。
隨后,這名內心十分不滿的小伙一氣之下在35個借貸平臺上借了超過十七萬元人民幣。 在拿到17萬人民幣之后,小伙將手機號碼更換掉,并告知自己的親朋好友如果收到類似催款的來電可以不用理會并直接報警。現在,這名從互聯(lián)網上借走十七萬的小伙子消失了,而錢款也沒有歸還。但奇怪的是,這名小伙子并沒有受到相關法律的制約。這是因為,借貸平臺也不敢輕易報警。
非正規(guī)的借貸平臺多半都是做著私下的交易,一旦拿到法庭上來講,也是同樣存在不少問題的。這也是這些借貸平臺無法通過法律來催收借款的一大原因,無奈之下,借貸平臺只能是通過暴力催款或者以個人信息作為抵押的方法來實現借貸交易的持續(xù)進行。對于小伙從網絡上借了十七萬沒有歸還的事情,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