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jié)氣已過,雖然氣溫有逐漸回升的趨勢,但是伴隨著雨水的增多,濕氣也漸漸開始喧囂。
「濕困脾胃」則容易出現(xiàn)對脾的壓制困擾。加之,春季本是肝氣生發(fā),肝木克脾土。雙重壓力的情況下,健脾疏肝就格外重要了。
濕困脾胃會出現(xiàn)哪些不適呢?
舌苔是胃氣熏蒸而成,所以濕困脾胃首先就會在舌苔上反映出來。濕的特性是黏膩不爽,所以舌苔看起來會很厚膩。脾胃虛弱的人,對濕氣則更為敏感,較常人更容易出現(xiàn)腹瀉、消化不良。
除了舌苔厚膩,濕困脾胃還可使陰陽失和,氣血失調(diào),臟腑虛弱,致使人體疲勞、乏力、頭腦昏沉欲睡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
脾本是運化水濕,如果本身脾胃虛弱,加之濕困脾胃,則進一步傷脾,導致脾之運化失司,就會導致濕、痰、飲,甚至發(fā)生水腫。
濕常表現(xiàn)為腹脹、大便溏泄、身體困重;痰則較為粘稠,于外有形就是我們常見的咳嗽咳出來的痰,于內(nèi)則可隨氣升降,流竄全身,泛于肌膚則形體肥胖,停于中焦則胃失和降……總之「百病多有痰作祟」。
到底怎么養(yǎng)呢?
一、防濕健脾
防外濕。雨水天氣記得關(guān)窗,不穿潮濕的衣物鞋襪,頭發(fā)盡量吹干之后再睡覺,外出時要帶好雨具,以免雨淋。在外不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時將身體擦干,更換衣服。不宜在游泳池或澡堂內(nèi)長時間浸泡、洗浴。
健脾胃。日常易于操作的健脾胃法即摩腹:
1、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
2、雙手疊掌,以臍為圓心,先從小到大做圓形摩腹動作72次后,再從大到小摩動72圈返回。
摩腹能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有調(diào)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之功效。
不管是除濕,還是健脾,按摩和艾灸都是不錯的選擇。中脘穴、足三里、豐隆穴、承山穴,每天按摩1-2次,每個穴位每次按摩3-5分鐘,或者每個穴位艾灸10-20分鐘,以穴位處皮膚紅潤溫熱為度,避免灼傷。加了干姜、紅花等中藥材的神灸,祛濕通絡的效果更好。
二、養(yǎng)肝升陽
健脾除濕的同時,不忘養(yǎng)肝升陽。
春季陽氣初生,應該順天自然,此時升陽養(yǎng)肝也是重中之重。
飲食宜多食辛甘發(fā)散之品,不宜食用酸收之味。所以在飲食上選擇疏肝理氣、健脾利濕的食物。
比如多吃些韭菜、洋蔥、豆芽、香椿、春筍等,有助于春天體內(nèi)陽氣的生發(fā);多吃南瓜、紅棗、板栗、胡蘿卜、紅薯等甘為的食物,有助脾胃消化;多吃薏米、紅豆、芡實、陳皮等健脾利濕的食物;少吃羊肉及辛辣食物。
中醫(yī)講「動而生陽」,陽氣起來了,濕氣也漸漸化去了。
冬眠過后,適合動一動了。春天天氣回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適當?shù)膱猿?,像是慢跑、散步、太極、八段錦……
至于睡眠,春天人體氣血需要疏通條達,要夜臥早起。夜臥并不是讓大家熬夜,盡量11點以前就上床睡覺,養(yǎng)肝最忌諱熬夜。早上應該要早點起來,舒展肢體,多去室外活動,走出冬眠狀態(tài),有助于身心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三、多伸懶腰多梳頭
人疲勞的時候,人體就會有一個「自救」的動作——伸懶腰。它能有效梳理三焦,順暢全身的氣血,加快各個臟腑的運化,減輕疲勞。
伸展時,盡量吸氣;放松時,全身肌肉放松,盡量呼氣,效果更好。經(jīng)常做這個動作,還可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彈性,延緩衰老。
春天梳頭,有助于陽氣的升發(fā),特別是早上梳頭。長期堅持,可改善脫發(fā)、頭油、早生白發(fā)等問題。而精神不佳時,可隨時梳頭,有梳理氣血、通達陽氣,提神醒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