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傲弧眱和?jié)即將來臨,如何給孩子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如何理性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我們又該從孩子身上學什么?今天的“姿正腔媛三人談”來說說我們最關心的孩子問題。
如何讓每個孩子“入好園”
魏曉敏
近年來,諸如兒童入園難、幼兒園安全事故頻發(fā)等學前教育中暴露出的問題,成為困擾家長的煩心事。
“上個幼兒園比上大學還難”,提及學前教育,人們的腦海中似乎總有些“刻板印象”——“入園難”“入園貴”。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對幼兒園的需求持續(xù)增加,更凸顯出學前教育供給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享受財政補貼的“高性價比”公立幼兒園數(shù)量有限;二是民辦幼兒園要么在設施、師資上嚴重短缺,要么因成本居高不下而收費不菲;三是無證辦學的黑幼兒園泛濫,針扎虐待兒童、把小孩扔垃圾桶等事故屢見報端。供給總量不足與結構不優(yōu)并存,師資缺乏,教育理念跟不上百姓對優(yōu)質資源的需求,家長觀念存在誤區(qū)等多種矛盾交織在一起,更凸顯了學前教育之困。
如何補齊學前教育短板,一直以來,各方面解決問題的共識不可謂不強。然而底子薄、欠賬多的歷史遺留問題,還需要統(tǒng)籌兼顧、穩(wěn)步推進。比如,在供給方面,一方面要大力發(fā)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支持非營利性民辦普惠園,形成公辦為主、非營利民辦為輔的廣覆蓋學前教育體系;另一方面,也必須堅決遏制部分民辦幼兒園、“黑幼兒園”的逐利行為和非法行徑,?;镜耐瑫r,有質量。又如,面對不均衡的教育資源,要加大經(jīng)費、硬件設施投入,加快推行學前教育服務區(qū)制度,也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幼教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需要強調(diào)的是,相關政府部門還要準確分析把握未來一個時期的入園需求,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布局,缺多少、補多少,特別是城鎮(zhèn)新建小區(qū)、農(nóng)村集中搬遷社區(qū),必須確保幼兒園配建到位。對于家長來說,也要理性看待學前教育階段的特點,成為學校的好幫手,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兒童是國家發(fā)展的未來,學前教育是教育之根。盡快補齊學前教育短板,讓每一個兒童都有園上、就近上、上得起,不僅是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更是對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保障。
什么是最好的“成童禮”
楊 麗
最近,《豪華十歲生日成風咋辦?南京一位小學校長致家長的公開信火了》一文刷爆朋友圈,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都感到非常頭疼:誰家孩子沒有十歲生日,什么才是最好的“成童禮”?
十歲,孩子們即將告別稚嫩的童年,邁入憧憬的少年時代,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長階段。不管家庭經(jīng)濟條件如何,家長們都想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成童禮”,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事實上,孩子們也需要儀式感來感悟成長,在家庭互動中銘記父母的恩情,在與朋友的交流中增進友誼,在回顧成長點滴中確立志向。
其實,不管是孩子的生日,還是孩子的節(jié)日,需要儀式感的慶祝,但慶祝的意義絕不是父母以一擲千金的方式來表達。動輒數(shù)萬元的生日宴,給孩子送“豪禮”,甚至斥巨資送孩子到國外游學……家長們一個比一個出手闊綽,孩子們之間難免會相互攀比,這無疑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愛慕虛榮、鋪張浪費的不良種子。
給孩子慶祝,是一場儀式,是一次情感互動,也是一次教育過程。到博物館參加莊重的成童禮,讓孩子感受中華傳統(tǒng)禮儀,懂得感恩父母的辛勞養(yǎng)育;到公園或農(nóng)莊,親手栽下一棵小樹苗,并讓孩子自己取名,讓他們感受生命的意義;讓孩子挑選禮物去看望福利院的同齡孩子,向他們傳遞愛的溫暖……類似這樣的方式,不但會讓孩子增長更多的知識,而且會給孩子更溫暖的引導,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然,父母對孩子表達愛,并不局限在節(jié)日那天。宴會再熱鬧,總有散場的一刻;禮物再喜歡,無法彌補父母長期“缺席”的缺憾……對孩子們來說,最好的禮物是平日里家長更多的陪伴和關愛。遇到難題時,有父母的耐心講解;犯錯誤時,有父母的耐心引導;受委屈時,有父母的及時擁抱……一轉頭,總能看到父母關切的目光,這份沉甸甸的愛難道不比一場奢華的宴會更有價值嗎?
我們該向孩子學什么
袁 媛
在兒童節(jié)這一天,不少成年人也會收到“節(jié)日快樂”的祝福,并熱衷于把這份祝福傳遞給更多“大伙伴”們。當我們向往兒童節(jié)時,向往的是什么?也許是孩子的無憂無慮,也許是孩子的無限可能,但更多的,應該是孩子那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節(jié),也可以是大人向孩子學習、做更好自己的節(jié)日。
學習孩子的好奇心,讓我們更聰慧。孩子總是好奇的,初見的事物、陌生的場合,總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這種好奇心不是孩子的專利,而是深刻烙印在每個人的基因之中。正是這顆好奇心,讓人類的祖先仰望星空思考宇宙和生命的意義,俯視大地尋求改變自然的能力,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不斷進步。遺憾的是,多數(shù)成年人,要么自認為見多識廣,要么被生活壓得無暇他顧,丟掉了虛心向學的態(tài)度,失去了刨根問底的勇氣。若我們能像個孩子那樣,不懂就問、問了就學、學了敢用,就一定能持續(xù)提升自我的素養(yǎng),并在探索未知中收獲更多樂趣。
學習孩子敢夢想,讓我們的未來擁有更多可能。孩提時代,每個人都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但隨著年齡漸長,很多人不再堅持遠大的目標,讓自己處在身心的“舒適區(qū)”,甚至甘于平庸。夢想是前進的動力,當我們深陷在生活的負擔、工作的瑣碎時,是否想過這就是輕易放棄夢想的代價?敢于言夢,永遠不晚,像孩子那樣做夢,像成人那樣奮斗,人生一定會更精彩。
學習孩子的天真,讓我們更加純粹。孩子的世界愛憎分明,大人則更多學會隱忍。有人說,這正是心智成熟的體現(xiàn),但有沒有想過,這有可能也是個人向不合理妥協(xié)的結果。如果每個人都明辨是非,像孩子那樣向往真善美,世界一定會更美好。所以,當指導孩子讀童話時,都用成年人思維審視故事是否“合理”的我們,是否應該想一想,不合理的可能不是孩子的天真,而是我們的世故。天真不應是孩子的特權,而應是美好社會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