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各自的民風民俗。在這么多民族中,人口最多的當然是漢族,而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直到20世紀中期,這個民族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階段。
西藏東南,名為珞渝的地方,那里是雅魯藏布江流經(jīng)之所,在這里生活著一群從遠古走來的人,同時也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在中國境內(nèi)僅3000人左右。這個民族大概是青藏高原東南部一帶的古老群體中的一支或數(shù)支繁衍而來的,在歷史上珞巴族曾有一個從北向南遷徙的歷史過程。
由于喜馬拉雅山區(qū)峽谷縱橫,平地很少,炎熱潮濕,垮方倒樹頻繁。因此,珞巴族喜歡居住在地勢高爽朝陽的緩坡或段丘上。村莊的分布是以有血緣的氏族或家族而聚居的。過去,珞巴族村落里都是竹樓均為長方形的建筑,整座竹樓,除地板、橫木、橫梁和門窗外,其余全部為竹子。屋頂是人字形,房蓋也用雙層竹板代瓦,房頂竹板三年換新一次。晚上躺在屋里,可以看見眨眼的繁星。若下雨,開始有小雨星滴下,片刻便沒有了。一幢竹樓不用一個鐵釘,實屬罕見。這是珞巴族同胞聰明智慧的充分體現(xiàn)。如今,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生活的改善,在珞渝各地修建木磚房屋的越來越多,要求也在提高,形狀大體和竹樓相仿。
珞巴族是個不上鎖的民族,以偷盜和說假話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現(xiàn)這類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償還;三是驅(qū)趕;對慣犯則以殺之為戒。家家戶戶房前或屋后建有一個高腳糧倉,離地一人高,搭一個活動竹梯,全家的貴重物品置于高腳糧倉內(nèi),但不上鎖,也沒丟失現(xiàn)象,真不愧為“不上鎖的民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珞巴語,是由許多方言組成的。長期以來,珞巴族同藏族往來較多,在語言上自然就要受到藏族的影響,從藏語里吸收不少詞匯來豐富自己的語言。這種現(xiàn)象在近十幾年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因為同藏族接觸頻繁,珞巴族學了使用藏語進行交談。珞巴族聚居的小學里也用藏文進行教學,許多藏語借詞進入珞巴語中。珞巴族青年和新成立起來的干部,通過廣播、電影、電視或者與內(nèi)陸的各族干部廣泛接觸,也學會了漢語普通話和漢文,因此也有一些漢語借進了珞巴語或者通過藏語吸收漢語借詞,以豐富珞巴語的現(xiàn)代詞匯。
今天的珞巴族已不再以打獵維生了,但他們依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用敬畏之心感謝自然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