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要出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呆在集市上,沒有人理睬。這人就去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好馬要賣掉它,接連三天呆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希望你給幫幫忙,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個圈兒,臨走時再回過頭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給你一天的花費。" 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就去繞著馬兒轉幾圈,看了一看,臨走時又回過頭去再看了一眼,這匹馬的價錢立刻暴漲了十倍。[1]
這則寓言說明,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fā)現(xiàn)和舉薦。駿馬待伯樂至而增價,說明權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別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1]
2、莫:沒有誰。(人莫知之)
3、知:知道,了解。(人莫知之)
4、臣:先秦時代,普通人之間有時也謙稱自己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談。
9、愿:希望。
10、子:代詞,代指伯樂。(愿子還而視之)
11、還:音義通"環(huán)",圍繞,轉圈子。
12、顧:回頭看。(去而顧之)
13、一朝之賈:一天的價值;賈:通"價",這里指報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 ,于是 。(乃還而視之)
15、去:離開。(去而顧之)
16、之:代詞,這里指千里馬。(伯樂乃還而視之)
17、一旦:這里是"一天"的意思。
《戰(zhàn)國策》又名《策》,相傳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zhàn)國史書編輯的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
1、就個人的影響力而言,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權威來發(fā)現(xiàn)和舉薦,權威的賞識認可能很大地提高個人影響力。2、就對待權威而言,一方面權威往往精通某一領域并有一定的知名度,應該尊重他們,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他們,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3、作為權威人士而言,說話做事都要憑良心,實事求是,要愛惜自己的名譽,不能被貪欲蒙蔽,隨便收別人好處而辦事。總之,真正好的東西,又得到真正的權威賞識,它的身價就會加倍增長。
文中"馬價十倍"的原因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答:原因是"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因為人們認為:伯樂善于識馬,如果伯樂都"還而視之,去而顧之",那說明這是一匹好馬。也說明了權威的重要。
另答:原因是"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這說明人們往往盲目地追尋權威。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蜂擁:形容像蜜蜂一樣成群結隊地迅速聚集。
霎時間:很短暫的一段時間 ,形容非常迅速。
買馬的人為什么會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
答:因為伯樂本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追崇權威,以為伯樂相中的就是好馬,就立即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答:不要迷信權威,要有自主精神。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同,一樣 ) (2)蘇代為燕說齊(游說,勸說 )
(3)臣請獻一朝之賈 (費用,錢財 ) (4)莫為臣先后者( 沒有人 )
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C)
A.不以千里稱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B.人有賣駿馬者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C.人莫之知 何陋之有
D.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 行拂亂其所為
選C(代詞,代千里馬;賓語前置的標志。A.用,把,拿;B.定語后置的標志;D.做。)
15、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話是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介紹這匹駿馬"一旦而馬價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話是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實際上這都證明了
文提出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這一觀點,說明了伯樂的重要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