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敏感期
文丨 孫瑞雪
一位媽媽說:“我兒子現(xiàn)在1歲4個月,非常喜歡去廚房看大人炒菜、蒸飯、燒開水,喜歡自己打開櫥柜,拿出勺子、鏟子、油桶、醬油瓶、水壺玩耍。我個人認為只要安全,又有大人看著小孩,就盡管讓他看,讓他玩兒。他玩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而我婆婆認為要讓小孩懂規(guī)矩,要讓小孩明白這些是廚房用具,不能用來玩兒,認為我太慣著他了。真不知哪種觀點是正確的?”
“模仿”這個詞,使用在這個1歲4個月的孩子身上是最合適不過的。只是很多老人并不知道“模仿”是0~3歲期間很重要的智力發(fā)展過程。
“模仿”是指孩子重復原型所顯示的行為,表明兒童的心智已經(jīng)發(fā)展到領(lǐng)悟和掌握某行為背后的能力的時候了。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兒童可以停在某一種系列的動作中,然后將此動作重復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它是身體的,因此是動作的模仿。這也是剛開始的模式,發(fā)展到后來,當然是對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語言的模仿、個人氣質(zhì)特質(zhì)的模仿、風格的模仿……
成人后,模仿也是啟動與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種智能和生命內(nèi)在的需求,最終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質(zhì)。但開始無一不是從模仿開始的。這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模式。就好像一個音樂家在聽完一首美妙樂曲時,可以在樂器上重復一樣,只是人們不稱其為模仿。就如同一個學生喜歡他的老師的一切:行為、氣質(zhì)、語言、思想、思維模式等等。事實是,那就是模仿。模仿是成長的一個臨界點,模仿存在于人的一生中,一直發(fā)展到確定他們所屬的范疇,也就是將自己的屬性歸類,模仿才結(jié)束。
對于兒童來說,如果他看到某一行為自己無法確定而不能完成時,就不會模仿,而會苦惱和焦慮?;蚴莾和緵]有發(fā)現(xiàn)這個行為的時候,也不能模仿。兩歲左右最明顯。
在許多兒童的科教片和兒童認知發(fā)展的教材中,我們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嬰兒躺在墊子上,父親的臉對著他,伸出舌頭,嬰兒也伸出舌頭,父親笑了,嬰兒也報之以微笑。”這是嬰兒在幾個月時,有選擇性的模仿。因為這時候,嬰兒對自己口的使用是最有能力的。如果做出同樣手的動作,兒童的敏感度就不夠或者根本不會察覺和模仿。
當孩子的年齡成長到2歲時,孩子不但模仿各種行為,而且開始模仿社會性行為,并且可以把行為協(xié)調(diào)起來,系列模仿。兒童選擇性的模仿,基本集中在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上。所以父母炒菜,他也炒菜;父母掃地,他也掃地。與此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還會經(jīng)常性地重復父母的語言、表情,重復父母的某些特定行為。
兒童要透過這一個過程由一個簡單的生命狀態(tài)過渡到一個更高的狀態(tài)中,也是兒童從內(nèi)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xù)半年的時間。表面上看這一階段的孩子似乎沒有自我,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須通過這一階段才能形成自我。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很好地度過,這一階段的發(fā)展就會滯后,所以我們也常??吹轿辶鶜q的孩子模仿老師或一些大孩子的行為。
上面那位媽媽說的模仿行為相對更容易接受。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看起來似乎更加無聊的模仿,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帶著巨大的喜悅。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么重復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就會制止兒童。而這個制止的過程恰恰破壞了兒童敏感期的正常發(fā)展,從而妨礙兒童智能和認知的發(fā)展。智能發(fā)展的阻礙必然會伴隨相應的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這都是成人后大腦平庸的一個早期的現(xiàn)象。
J·凱根說:“對于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所以我能給父母的最好的建議就是:
一、讓孩子去做,模仿沒有對與錯;
二、盡量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兒童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使孩子平穩(wěn)地度過這一時期。
2017年,
愛和自由公益講座免費錄播視頻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