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鐘杰博士、副教授,現(xiàn)就職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心,圖片來自網絡。本文轉載請注明出處。)
無論是你是否準備好,從出生那一刻,你便開始了你漫長的人生征程。至少多數(shù)人相信:我們的人生過程是獨特的、不可以重來。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我們也無法選擇我們的早期生活環(huán)境,這些似乎只能交給上帝或上天來決定。
當你一出生,作為一個嬰兒,你會非常依賴父母,尤其是母親,那個孕育你并給予你生命的人。假設你出生前沒有遇到基因問題,你在出生的時候也是順利的(不是所有嬰兒都那么幸運),你的母親從產科醫(yī)生那里第一次接到了你,擁你入懷!你無法看清她那向你投來的混雜著疲憊、欣喜和不安的目光,因為在此刻——你的生命之初,你嗷嗷待哺。
你會自然地尋找你生命最初的食物——母親的乳汁。這一刻,你便開始與你生命中的第一個“客體”——乳房——建立關系了。從這一刻起,你的命運就與這個“客體”的實際擁有者、這位女性緊密相連了!
在你生命的原初,你雖然被剪斷了臍帶而與母親在生理上分開了,但在心理上對母親(和她擁有的乳汁)是絕對依賴的,因此,心理上,你并沒有出生!你偎依在母親懷中,在吮吸了乳汁的同時,你逐漸與母親建立越來越深的情感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被叫做“依戀”(attachment)。
你不斷的吃奶,想睡就睡、毫無顧及地排泄,這一切自然都由母親來打理。在你生命的第一年,幸運的你會遇到一位有耐心、愛心、且乳汁充足的母親,你也會遇到一位愛這位母親并提供一切照顧嬰兒所需生活物資的父親,有時候父親還在情感上給母親支持并分擔一些家務。
當然,一些嬰兒的早期生活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母親可能乳汁不足無法喂飽自己的嬰兒;可能在生下嬰兒后情緒非常抑郁,無法慈祥地擁抱自己的嬰兒;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也許因為生病、或必須工作、或其他原因),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年內的某一個時刻與嬰兒分開了,這些不幸運的經歷被稱為“早期(心理)創(chuàng)傷”。
我們可能無法想象:這些早期創(chuàng)傷其實對我們一生的性格形成有多么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假設成人的性格如同一座已經建設成型的“古堡”,那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創(chuàng)立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首先關注了這座古堡的主體結構,并著重去理解這個建筑的結構是怎樣的(人格結構理論);安娜·弗洛伊德所開創(chuàng)的“自我心理學派”將對性格的理解轉向去研究這座古堡的外部環(huán)境及其防御系統(tǒng)(自我防御機制)。
以梅蘭妮·柯萊因為創(chuàng)始人所建立的“客體關系學派”作為精神分析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非常重視嬰兒的早期經驗對人類性格形成的微觀影響,如同去研究這座古堡的每一個磚頭是如何燒制的、以及這些磚頭如何形成古堡的。這個學派近百年來的不懈研究成果可以近乎完美地幫助我們理解早期經歷中的重要他人(客體)是如何逐步構建起我們的內心世界并形成了我們的性格。
首先,讓我們從一個母嬰生活的細節(jié)出發(fā)來觀察一下嬰兒的早期生活:一位出生3個月的嬰兒,感覺饑腸轆轆,開始哭泣。假設這個時候,有兩位完全不同的母親給予嬰兒兩種不同的極端反應。第一位母親會立即走到嬰兒面前,抱起孩子喂奶,孩子就很快大口吃奶;第二位母親恰好在忙自己的事情,她決定先忙完自己的事情后,再去查看嬰兒,過了一會兒,嬰兒不哭了,沒有聲音,母親認為嬰兒睡著了,因此繼續(xù)做她的事情,直到忙完后,她再去查看嬰兒,打算給他喂奶。
對客體關系學派的精神分析師而言,如果在出生的第一年,這兩種不同的母嬰互動如果經常出現(xiàn),那么就會給嬰兒帶來不同的命運!
第一位母親給了孩子最及時的滿足,孩子很快吮吸到母親的乳汁,這給嬰兒的“內在世界”帶來了這樣的變化:“我饑餓的時候,會馬上有乳汁!”在嬰兒的內在世界中,乳汁可以在饑餓的時候就“神奇”地出現(xiàn)了!這種魔法般的互動逐漸讓嬰兒形成一種“內在現(xiàn)實”:我可以控制一切!
第二位母親明顯給了孩子最極端的忽視,孩子在無法得到生理滿足的同時,他(她)的內在世界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無法得到食物!我很無助!我是不好的!世界是失控的!”
只要這兩種母嬰互動穩(wěn)定出現(xiàn)一段時間,那么孩子的內部世界就會去建立上面兩種不同的“磚石”(往往這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構成我們的“情緒記憶”emotional memory),用于構建自己性格的城堡,客體關系學派把這樣的“磚石”命名為“客體表征”(objective representation)。每一個“客體表征”逐漸累積,形成今天我們自己的性格。
試想一下,在我們生命過程的早期,每一天的每一刻,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給我們帶來的哺育環(huán)境,在嬰兒處于完全依賴父母的發(fā)展階段,嬰兒的大腦逐漸去適應了自己特殊的外界環(huán)境。這些逐漸積累的“磚石”幫助我們適應了早期生活,同時成為我們“無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那個城堡中最底層的那些“磚石”。而這種“適應”的代價是很大的,因為人生有時候如同泰坦尼克號所遇到的冰山一樣,會被海面下那部分“無意識”的冰山撞沉。
在我們兩側耳蝸內一英寸的地方的大腦內部,有一個腦神經核團,叫做“杏仁核”(amygdala),這個部位存儲了我們大量的早期情緒記憶,并且終身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只是這些情緒記憶我們無法意識到,它是構成我們性格這個城堡中那些在我們無意識深處的“磚石”的物質基礎。雖然我們通常無法將這些早期的性格“磚石”進入我們的意識,但是它卻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戀愛和婚姻關系,也影響著我們的一些重大的人生選擇。
因此,心理學家,特別是精神分析師認為:一個人的早期生活經歷會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這個人的將來。小時候的經歷決定成人后我們的性格,看來俗話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科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