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北京,開始一周的跟診學習。
一直為馮老推廣先生的學術思想而敬佩,以前也見面過兩次,都是遠遠在臺下看著他,我當時想,如果有一天能夠跟在他身邊學習多好???哪怕一天也好,為他的精神而感動,也許這就是愛,對先生最好的報答吧。
如今,先生的學術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一批批的年輕學子走上學習仲景經方之門,服務百姓人家,守護健康。
通過兩年的學習,把先生的書買回來,仿佛感受到了先生對著他的弟子們談經論道,拔開云霧,自己也是受益匪淺。
辨六經,析八綱,再辨方證,食水瘀血,層層分析,從中感受到這樣的仲景經方的魅力。
期待七天的經方之旅,生命的歷程中,總是這樣美好的相遇,我并不在乎老師講什么,我只是想近距離看著老師們,他們是如何教的?如何做一個老師的?如何讀懂傷寒論,做一代經方傳人?
先生以八綱解讀六經,提出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傷寒不是傷于寒,中風也不是傷于風,二者只是外邪侵入人體,人體與之抗爭后出現(xiàn)的癥狀反應,是太陽病的兩種類型,看到這樣平實簡樸的語言,我仿佛看到進入仲景之門的方法,這樣不斷的學習及運用,從原來不感開的麻黃湯,桂枝湯證開始,到處理愛人的產后高熱小柴胡加石膏湯,從大柴胡湯治療腦干梗塞,到腦出血多重耐藥高熱不退的白虎加人參湯,從面癱的小續(xù)命湯到脊髓炎的古今靈驗續(xù)命湯,從同事的反復鼻塞流涕不同過敏性鼻炎的小青龍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到支氣管哮喘的大青龍湯合桂枝茯苓丸,或是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從鄰居的腹痛大柴胡湯到頸項不適葛根湯加腎著湯,等。
每個人的醫(yī)案,經方之路都記在我的腦海里,收獲最大還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在門診中使用,可能跟我門診掛有個失眠科有關,運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治療好了大量的焦慮癥,抑郁癥,失眠,驚恐發(fā)作的病人,運用經方這兩年,讓我感受到經方的魅力,也讓我立起,我一定要見見先生弟子愿望,在學術報告會中山之行見過馮老在臺上講課,一樣的風格,簡單,樸實,沒有多少的華麗,把半表半里講的清清楚楚。
兩年的時間里,以傷寒為伴,以先生的書為枕,沒有病人的時候,就看看看先生的書,中醫(yī)原來如此的簡單,如此入門,才是進入中醫(yī)之門,記錄自己的醫(yī)案,看著先生的醫(yī)案及思維運用到患者身上病人慢慢的好轉,我不禁微微一笑,原來如此。
孤單前行的日子里,有先生的書倒也樂于此道,做一代經方傳人,如今我也成為一位老師,我總覺得擔心自己帶教不好,誤人子弟,所以深感責任重大,我也是重新開始與她們一起背誦傷寒,一起一條條的學習。
為什么來到這里?也許除了能夠親近先生,自己背負的責任也是我的一個動力,我想做一個好的老師,能夠帶他們走上中醫(yī)之路,造福一方百姓,這也算是如同馮老所說的,做一代經方傳人的責任與夢想吧…
正本清源,做一代經方傳人。
在學習的道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是多么的重要,方向不對,無論多么努力,都不會找到正確的路。
通過一天的學習,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及迷茫,走出了我思維的誤區(qū),也明白了自己以后要走的路,走經方的路,其實并不難,難的是我們思維學習道路上的種種誤區(qū)及上學的時候,老師也沒有說明白傷寒倫講的是什么,六經的實質是什么,對1,2,3,7條等條文都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回答。這就不難理解大學畢業(yè)了,工作幾年都不會開方子,還是翻書的原因了。讀不懂傷寒倫的關鍵是什么?問題的實質在哪里?
關鍵是對理論體系的認識,中醫(yī)有兩大理論體系:
醫(yī)經:時方,岐黃,哲學醫(yī)以針砭養(yǎng)生體系和以內經為代表的醫(yī)經理論體系。
經方:以《傷寒論》為代表的經方醫(yī)學理論體系?!秱摗贰督饏T要略》中的方,是經方之方藥,用其方不用其理論體系不是經方。
我面臨的問題:
一切理論來源內經?以岐黃代表中醫(yī)?
以《內》釋《傷》是霧霾開始。
《傷寒論》六經與內徑六經的迥異?
《傷寒論》的序由誰所做?
經方的傷寒與內徑傷寒理念迥異?
傷寒論的書名是不是仲景所???
正確對待兩大理論體系?
1,首先要正確認識中醫(yī)有兩大理論體系
2,醫(yī)經,經方都是中醫(yī)的瑰寶,我們都要努力的學習,繼承,發(fā)揚。
3,兩大醫(yī)學體系不能融合
因為體系不同,有各自特點,兩者不能融合,一千年以來內徑釋經方傷寒論,造成了誤讀傳統(tǒng),以慘痛說明:用藥理念不同,認證理念結果不同。
兩大醫(yī)學體系都是中醫(yī)的瑰寶,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要對比兩者的優(yōu)劣,必須兩者都要學會,全面了解其內容,并密切結合臨床才能做到客觀比較。
認識到中醫(yī)有兩大理論體系的重大意義:
一,能夠讀懂《傷寒論》
醫(yī)經,經方兩大醫(yī)學體系,各有其科學的理論特點,是不同的理論體系,如同飛機,火車都是交通工具各有其不同的理論體系,兩個理論體系不能融合,代替。
二,才能使中醫(yī)規(guī)范化
三,能夠正確繼承和弘揚中醫(yī)。
今天的收獲很大,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學習傷寒論背誦傷寒論的問題,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豁然開朗,終于明白了仲景為什么這樣寫了。
人生漫長的道路上,有時學習是孤苦的,但找到的一剎那,如同在沙漠中找到一縷清泉,這就是學習的樂趣,先生臨證一輩子,總是說沒有考慮好,而沒有出一本書,在孤單的年代,也許沒有人能體會其心中的那份苦楚,所有的付出及努力都沒有白費,其學術思想及經方體系如今已經在全球生根發(fā)芽,有一天,先生的愿望一定會實現(xiàn)。
馮老寫的七個字,做一代經方傳人,我久久看著,也感受到了這樣的一份責任及擔當,學子的困惑,中醫(yī)臨證的迷茫,都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問題,不是如何學,而是如何去看待這兩者醫(yī)學體系的問題。
又回到了學習內針的信上,任何一個學術體系都要在不斷的臨床中實踐,內針給予了信心,給予了我力量,我覺得又來到經方這扇門,打開來,走進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付出,我愿意作為一代經方傳人而不放棄,勇往直前的走下去。無論經歷多么大的困難,都會努力前行。
佳明簡介:
作者簡介:
林佳明,崇尚仲景醫(yī)學,六經辯證,運用經方治療常見病、多發(fā)病,做經方一代傳人。
⊙注: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y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