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證,是指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機能活動亢進(jìn)所表現(xiàn)的證候。《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陽盛則熱”,即由于熱邪侵襲,或陽氣亢盛,導(dǎo)致出現(xiàn)以身熱煩躁,面紅目赤,唇紅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為常見癥的熱性證候。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寒邪化熱入里;或因七情過激,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jié),積蓄為熱;或房勞傷陰,陰虛陽亢等原因,導(dǎo)致出現(xiàn)陽熱有余或陰津不足的證候。分為表熱證、里熱證、虛熱證或?qū)崯嶙C。如今見到陳學(xué)忠老師運用潛陽封髓丹加減治療熱證,效果顯著,現(xiàn)將經(jīng)驗案予以總結(jié),具體見下:
黃XX,女,72歲,2018年11月28日初診。
現(xiàn)病史:患者以“冠心病”收入我科治療,入院后患者訴心慌,尿頻,尿急,下半身灼熱,睡覺時不能蓋被子。尤其下半身灼熱,夜間無論冬夏均不能蓋被子,伴打嗝、反酸,食欲尚可,睡眠較差,大便正常。舌體略胖大,有少許淺齒印,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弱。
既往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 房間隔缺損?胃食管反流病?雙側(cè)頸總動脈硬斑形成。
西醫(yī)診斷: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心功能3級;2、先天性心臟病 房間隔缺損3、胃食管反流???4、雙側(cè)頸總動脈硬斑形成;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中醫(yī)診斷:熱證-虛陽外浮。
治法:溫腎潛陽。
選方:潛陽封髓丹加減。
用藥:桂枝30g,茯苓20g,白附片30g(先煎),肉桂10g,鹽黃柏30g,醋龜甲30g,干姜20g,白芍30g,砂仁30g,炙甘草15g。
水煎服,一日一劑,一日三次,共3劑。
2018年12月5日患者二診,訴心慌、尿頻、尿急及下半身灼熱均明顯減輕,尤其是夜間可以蓋被睡覺,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弱。繼續(xù)原方服用3劑。
按:張景岳指出:“虛火之病源有二,一曰陰虛者能發(fā)熱,此因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亦能發(fā)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元也,此病原之二也”。同時,對陽虛上浮證指出了分類:一曰陽戴于上而見頭面咽喉之間者,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所謂無根之火也;二曰陽浮于外而發(fā)熱于皮膚肌肉之間者,此外雖熱內(nèi)則寒,所謂格陽之火也;三曰陷于下而見便溺二陰之間者,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所謂失位之火也。
患者年老,腎為先天之本,腎陽對人體起溫煦、激發(fā)和推動的作用,是全身陽氣的根本,腎陽虛衰,閉藏功能下降,真陽不能潛藏于腎宮,浮越于外,同時陽虛溫煦失職,陰寒內(nèi)盛,逼陽浮越,引起格陽、戴陽等證,陽氣郁積之處,可引起各種熱象,成為典型的浮火表現(xiàn),則見下半身灼熱,結(jié)合舌脈,四診合參,辨證為虛陽外浮,治以溫腎潛陽,方選潛陽封髓丹加減。
方中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龜板滋陰潛陽,有通陰助陽之效;黃柏味苦性寒,入腎,苦能堅腎,腎水得堅則不致泛濫;甘草緩急、補中、伏藏真火,同時與苦寒之黃柏相配,苦甘化陰,與辛溫之砂仁相配,辛甘化陽,陰陽合化,則水火既濟。諸藥合用共湊溫腎潛陽之效。
討論:張仲景提出,陽氣衰微,虛陽浮越,或為煩躁不得眠,或為格陽、戴陽,或為破汗大出。虛火在治則上不同于一般之火,“得濕則炳,遇水則燔”,故在治療上應(yīng)“以火逐之,則焰灼自消,炎光撲滅”,應(yīng)用益火法和引火法,即溫腎壯陽,陽氣壯才能熄火歸原,使真陽閉藏于坎宮;引火歸原,浮游之真火才能下歸于腎。
潛陽封髓丹由清代火神派祖師鄭欽安所創(chuàng)潛陽丹和元代許國禎《御藥院方》中所創(chuàng)封髓丹相合而成。臨床上多用于治療陽氣不足、下焦不藏、虛陽上浮諸證。鄭欽安訴:“方中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狀君火也,況西砂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龜板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也者,調(diào)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己具。況西砂辛溫,能納五臟之氣而歸腎,甘草調(diào)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則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nbsp;
陳學(xué)忠老師認(rèn)為該患者下半身灼熱,為虛陽外浮之表現(xiàn),巧妙運用潛陽封髓丹加減治療,患者療效顯著。
版權(quán)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