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話兩樣說,這決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是一門藝術(shù)。而問話恰是這門藝術(shù)的最好體現(xiàn)。問話更需要口才。利害場合,問話問得巧,就等于取得了主動權(quán),相反如果問得過于直白不僅很容易遭到拒絕,而且還會處于被動的趨勢。因此說話提問的方式是否有技巧,有時會決定一個人做事是成功還是失敗,這是一件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
據(jù)說在某國的教堂內(nèi),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禮拜時,忽然熬不住煙癮,便問他的上司:“我在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結(jié)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責(zé)。然后又有一位教士,他也犯了煙癮,卻換了一種口氣問道:“我吸煙時可以祈禱嗎?”上司竟莞爾一笑,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
在開會時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主持者這樣發(fā)問:“不知各位對此有何高見?”雖然從表面上看,這種問話很好聽,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因為,誰敢肯定自己的見解就高人一等呢?就算是高見,也不好意思先開口。如果換成“各位有什么想法呢?”這種問法一定會被很多人接受,效果一定會大相徑庭。
提問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提問過于唐突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這是不可忽視的。假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對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說?”“你晚來了半小時,上哪兒混去了?”如此唐突的問法,令人難以下臺,人家一定會不高興的。
怎樣才能問得巧,首先要選擇恰當(dāng)?shù)奶釂栃问健L釂栃问接卸喾N:
1限制型提問
這是一種目的性很強(qiáng)的提問技巧,它能幫助提問者獲得較為理想的回答,減少被提問者說出拒絕的或提問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據(jù)說,香港一般茶室因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時要放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都會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心理學(xué)家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要問“放一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提問就縮小了對方的選擇范圍。這種問話,顯然可以多做雞蛋的生意。
2選擇型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間,同時也表明提問者并不在乎對方的抉擇。例如,你的朋友來你家做客,你留他吃飯,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問他:“今天咱們吃什么?牛排還是火腿?”
3婉轉(zhuǎn)型提問
這種提問的意圖是為了避免對方拒絕而出現(xiàn)尷尬局面。例如,一位先生愛上了一個女孩子,但他并不知道女孩子是否愛他,此話又不能直說,于是他試探地問:“我可以陪你走走嗎?”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絕就不會使對方很難堪。
4協(xié)商型提問
如果你想要別人按照你的意圖去做事,應(yīng)該用商量的口吻向?qū)Ψ教岢觥H缒阋?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cgmove="kwm(3);" id="key3" oncgover="kwe(event,3, this);" style="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g="return kwc();" oncgout="kwl(event, this);" target="_blank">秘書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圖講清之后,應(yīng)該問一問:“你看這樣是否妥當(dāng)?”
提問要講究方式,才能提高提問水平。話題的選擇是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一位心理學(xué)家曾經(jīng)說過:要使對方樂于答話,應(yīng)該挑他擅長的來說,這樣他才會對你的提問感興趣。
例如,一個人乒乓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嗎?”提問正像打乒乓球的發(fā)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fā)問,就像特意發(fā)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對方當(dāng)然樂于接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