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聊天,問起孩子暑假在新東方上課的情況。朋友不無感慨地說:這小子,以前上初中的時候可黏了,每天一見到我和他媽媽都跟在后面不停地嘮叨,從同學間剛發(fā)生的事情到今天老師又說了誰,嘟囔個不停,誰知現(xiàn)在,老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回家啥也不說。我們問他上課怎么樣?挺好的。老師怎么樣?還不錯。覺得有沒有收獲?還行吧。
朋友的孩子我之前見過,印象中挺活潑開朗的一個男孩,沒想到現(xiàn)在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回家后仔細想了想,貌似這樣的情況還不是一兩例。是從什么時候起,孩子開始不理我們了呢?真的是因為青春期的變化嗎?
直到后來我無意中和這個朋友的孩子聊了一會兒,卻發(fā)現(xiàn)他依然還和以前一樣滔滔不絕的樣子。頓時覺得奇怪:“你爸不是說你現(xiàn)在比較內(nèi)向,不怎么說話嗎?”
孩子頓了頓,說:“你和我爸不一樣。”
“哪兒不一樣呢?”我來了好奇,追問下去。
孩子沉默了半晌,講起一件事。聽完以后,我也半晌沉默。
事情很普遍,也不復(fù)雜。這個男孩兒個子不高,在初中某個階段時,被同班的男生排擠。倒也算不上什么欺負或校園暴力,只是輪到諸如打籃球之類的體育活動時,有幾個壞小子會在一旁說些風涼話。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又沖動。終于在某一次,被別人無端砸了幾下之后,孩子火了,打了一架。本來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對于打架,他內(nèi)心知道自己是有錯的。
“叫我爸來的時候,我已經(jīng)想過要跟他認錯了,真的?!彼f起這個,眼中帶著迷茫,“可是他到了學校,什么也沒問,一上來就罵了我一頓,說我惹事生非。我一下就慒了。為什么他根本沒有問過我原因,沒有了解情況,就能斷定全都是我的錯呢?”
我梗住了。突然不知道說什么才好。按理說我應(yīng)該勸說他理解自己的父母,但這真的要去理解嗎?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并不只一兩位父母,一句“那么多人怎么只欺負你呢,你肯定有問題”里,多少強盜邏輯,讓還未成年的孩子瞬間疏離。
“在那之后,我跟我爸媽有種距離感。其實現(xiàn)在我能理解他們,他們有自己的辛苦,也為我付出了很多??墒恰彼穆曇舻统料氯?,“理解和釋懷不是一回事?!?/span>
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勸解。天真爛漫,無話不談,撒嬌聊天,是親子關(guān)系很好的一種形式。但這種疏離,又未嘗不是孩子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后來我旁敲側(cè)擊地提醒了朋友幾次,父子關(guān)系有所緩和??墒俏抑溃愀獾那闆r一定在這個國家的某個角落持續(xù)發(fā)生著。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理直氣壯地指責“你一定也有錯”,而失去自信,失去積極性,被這個世界孤立。在孩子最需要幫助和支持的時候,家長直接站出來否定,會讓多少孩子變得泯然眾人,習慣了把錯誤歸在自己身上。
多少年以后,那個長大的孩子,想起當年父母的指責,有種難以出口的苦澀。一個不懂得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人,會變得畏首畏尾。孩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理我們的呢?也許跟青春期無關(guān),跟成長無關(guān),只跟某一次我們忘記了理解他們的世界有關(guān)。
九個秘訣讓你做孩子喜歡的父母
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nèi)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應(yīng)與態(tài)度
現(xiàn)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guān)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毕嘈艜薪厝徊煌男Ч?/span>
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程度
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yīng)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奔偃缒阒篮⒆拥恼嬲康模涂梢哉f:“是??!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于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后不論碰到什么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nèi)……”、“我數(shù)到一、二、三……否則……、”“你應(yīng)該……”,“你真笨”、“你好環(huán)”、“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經(jīng)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fā)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充實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
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yǎng)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lǐng)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nèi)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