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危害葉片。
初期在葉面出現淡綠或黃色斑點,擴大后為黃色或黃褐色,受葉脈限制面呈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諝獬睗駮r,在相應的葉背面布滿魄至灰白色霜狀霉層嚴重時也危害葉球。
1.適期播種,要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早間苗,晚定苗,適度蹲苗。小水勤灌,雨后及時排水。清除病苗,拉秧后也要把病葉、病株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燒毀。
2.用5 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惡霜靈·代森錳鋅)、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4%拌種。
3.發(fā)病前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藥劑預防保護。9月中旬發(fā)病初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N700倍液、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l 000倍液、60%氟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齊U400~600倍液、69%烯酰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72.2%霜霉威鹽酸鹽水溶性液N6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9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450~500倍液等藥劑噴霧,間隔7~10天噴1次,共噴2~3次。
整株。
主要發(fā)生在生長后期,多從外葉葉柄或莖基部開始侵染,形成暗褐色水漬狀不規(guī)則形病斑),迅速發(fā)展使根莖和葉柄、葉球腐爛變軟、倒塌,并散發(fā)出惡臭氣味。有時病菌從葉柄蟲傷處侵染,沿頂部從外葉向心葉腐爛。
1.病田避免連作,換種豆類、麥類、水稻等作物。清除田間病殘體,精細翻耕整地,暴曬土壤,促進病殘體分解。雨后及時排水,增施基肥,及時追肥。發(fā)現病株后及時挖除,病穴撒石灰消毒。
2.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藥,常用藥劑有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50倍液,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隔10天防治1次,連續(xù)2-3次。
整株。
幼苗子葉呈水浸狀,逐漸枯死或蔓延至真葉,使真葉的葉脈上出現4、黑點或細黑條。成株期多危害葉片,呈“V”字形病斑,淡褐色,邊緣常有黃色暈圈,病部葉脈壞死變黑。向兩側或內部擴展,致周圍葉肉變黃或枯死。
1.與非十字花科熟悉輪作,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病殘體,秋后深翻,施用腐熟的農家肥。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及時防蟲,減少傳菌介體。合理灌水,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減少農事操作造成的傷口。
2.種子處理,播種前可用30%琥珀肥酸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5 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45%代森銨水劑300倍液浸種15~20分鐘,后用清水洗凈,晾干后播種。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葉面噴灑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100一200毫克/升,或氯霉素50一100毫克/升,或45%代森銨水劑9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14%絡氨酮水劑35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對水噴霧,視病情間隔7-10天噴施。
主要危害葉片。
發(fā)病初期在葉面產生水漬狀小點,逐漸變成灰褐色近圓形小斑,邊緣常具暗褐色環(huán)線,以后向外發(fā)展形成淺色或浸潤狀暗綠色暈環(huán),隨病害發(fā)展,病斑呈同心輪紋,最后發(fā)展略凹陷較大型斑。空氣潮濕,病斑兩面產生輪紋狀的灰黑色霉狀物。病害嚴重時,葉片枯萎死亡。
1.施用腐熟的優(yōu)質有機肥,并增施磷、鉀肥,病葉、病殘體要及時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燒毀。
2.種子處理,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藥,常用藥劑有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200-4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3-4次
主要危害葉片。
葉片發(fā)病,初生水浸狀圓形或近圓形小斑點,逐漸擴展后呈淺黃白色,高濕條件下為褐色,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病斑大小不等。有些病斑受葉脈限制,病斑邊緣為一突起的褐色環(huán)帶,整個病斑好像隆起突出葉表。
1.重病地進行2年以上輪作。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收后深翻土壤。高畦或高壟栽培,適期晚播,避開高溫多雨季節(jié)。合理施肥,注意排除田間積水。
2.種子處理:可用種子重量0.4%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拌種。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藥,常用藥劑有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0%苯醚·咪鮮胺微乳劑2500-35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藥。
主要危害葉片。
葉片初生油浸狀小斑點,擴展后呈不規(guī)則形或圓形,褐色或黑褐色,邊緣紫褐色。病重時病斑可聯(lián)合成不整齊的大斑,引起葉片枯黃、脫落。
1.施足糞肥,氮、磷、鉀肥合理配合,避免偏施氮肥。均勻灌水,小水淺灌。重病地與非十字花科蔬萊進行2年以上輪作。發(fā)現初始病株及時拔除。收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2.種子處理:可用種子量0.4%的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拌種。
3.發(fā)病初期,可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液劑4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8%波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200倍液、60%琥銅·乙鋁·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3.8%氫氧化銅干懸浮劑10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900倍液等藥劑防冶。 對水噴霧,視情況而定。
葉球。
主要在生長中后期發(fā)生,以包心期發(fā)病較重。腐爛部位由暗褐色水漬狀變?yōu)楹诤?,表面干燥呈薄皮狀。腐爛部位無霉層。葉球的腐爛主要限于表面葉片,腐爛擴散覆蓋葉球以后,內部開始軟腐,但無軟腐病的惡臭。
1. 收獲后及時徹底清除病殘落葉,集中堆漚經高溫發(fā)酵滅菌后方可作肥料還田。
2.重病地塊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發(fā)病后適當控制澆水,改進澆水方法,禁止大水漫灌。保護地種植應加強通風排濕,減少葉面結露。
3.無病土育苗和進行種子處理:干種子用72℃干熱處理3天。也可用種子重量0.3%的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40%福爾馬林l50倍液浸種1.5小時后,洗凈催芽播種。
4.發(fā)病初期將病株拔除并配合藥劑防治,可選用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8.3%氫氧化銅干懸浮劑1 000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新植霉素5000倍液噴霧,10~l5天1次,視病情防治2~3次。
整株。
葉及幼莖上產生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初時褐色,后變灰白色,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
重病苗很快死亡。輕病苗移栽后病斑沿莖基部上下蔓延,呈長條狀紫黑色病斑,嚴重時皮層腐朽,露出木質部,后期病部產生許多小黑點。成株期發(fā)病,植株葉片萎黃,老葉和成熟葉片上產生不規(guī)則形灰褐色病斑,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
發(fā)病重時,植株枯死,自土中拔出病株,可見根部須根大部分或全部朽壞,莖基和根的皮層重者完全腐朽露出黑色的木質部,輕者則生稍凹陷的灰褐色病斑,其上散生小黑點,危害嚴重時全株枯死。
1.重病地與非十字花科蔬萊進行3年以上輪作。高畦覆地膜栽培,施用腐熟糞肥,精細定植,盡量減少傷根。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排水。定植時嚴格剔除病苗。及時發(fā)現并拔除病苗。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并深翻土壤。
2.床土消毒:可每平方米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g、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l Og,與1 0~15kg干細土拌成藥土,2/3藥土均勻撒施在備好的苗床表面,1/3藥土覆蓋種子。也可用98%惡霉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噴澆苗床。
3.種子消毒:可用種子重量0.4%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也可用種子重量的0.3%~0.4%的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4.發(fā)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多·??蓾裥苑蹌?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50%代森銨水劑l 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5O%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5%噻菌靈懸浮劑1 0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50~2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福美雙·福美鋅·福美甲胂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間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整株。
葉片上初生灰黑色至炭黑色煤污菌菌落,嚴重的覆滿整個葉面。
1.加強環(huán)境調控,注意改變棚室小氣候,提高其透光性和保溫性。露地栽培時,注意雨后及時排水,防止?jié)駳鉁?。及時防治介殼蟲、溫室白粉虱等害蟲。
2.發(fā)病初期,及時噴灑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50%苯菌靈。
整株。
苗期葉脈附近的葉肉黃化,并沿葉脈擴展。有的葉片上出現圓形褪綠黃斑或褪綠小斑點,后變?yōu)闈獾嚅g的綠色斑駁。成株發(fā)病,嫩葉表現濃淡不均斑駁,老葉背面有黑褐色壞死環(huán)斑。有時葉片皺縮,質硬而脆,新葉明脈。
1.深耕細作,徹底清除田邊地頭的雜草,及時拔除病株。施用充分腐熟的糞肥作為底肥,根據當地氣候適時播種。苗期采取小水勤灌,可減輕病毒病發(fā)生。在天旱時,不要過分蹲苗。
2.苗期5~6葉期,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藥防治蚜蟲。在田間未發(fā)病時,在病毒病發(fā)病前期可以用20%鹽酸嗎啉胍銅可濕性粉劑濃度400~600倍液。2%寧南霉素水劑200-400倍液每7天噴灑一次,連續(xù)3~4次。
甘藍類菌核病主要危害莖基部、葉片或葉球。
受害部初呈邊緣不明顯的水浸狀淡褐色不規(guī)則形斑,后病組織軟腐,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并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莖基部病斑環(huán)莖一周后致全株枯死。采種株多在終花期受害,除侵染葉、莢外,還可引起莖部腐爛和中空,或在表面及髓部生絮狀菌絲及黑色菌核,晚期致莖折倒?;üH静〔〔堪咨虺蕽窀癄?,致種子瘦癟,內生菌絲或菌核,病莢易早熟或炸裂。
1.有條件地地區(qū)進行水旱輪作,采用高畦栽植,避免偏施氮肥,雨后及時排水,收獲后清除病殘體,進行深翻。
2.用10%鹽水汰除混在種子中的菌核,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減少初侵染源。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施用5%氯硝銨粉劑每畝2~2.5公斤,加15公斤細土拌勻后撒在行間;或噴灑50%氯硝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此病主要在苗期和生長前期發(fā)生危害。主要危害葉片、葉柄。
發(fā)病初期在基部葉片上形成許多濕潤狀紫褐色小點,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灰褐色近圓形壞死斑,直徑0.5~4mm,病斑邊緣紫褐色,微隆起,中央略凹陷,呈薄紙狀。有時病斑外圍還形成黃綠色暈環(huán)。
后期病斑淺灰褐至灰白色,半透明,易破裂穿孔。主脈及葉柄受害,多形成長橢圓形至長梭形病斑,灰褐色至暗褐色,顯著凹陷,周圍水漬狀,兩端易開裂。種株受害,花梗及種莢染病亦形成近橢圓形明顯凹陷紫褐色壞死斑,易從病部折斷。
1.用50~52℃溫水浸種10~20min后冷卻晾干播種,或用種子重量0.3%的50%咪鮮胺錳絡化合物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2.收獲后注意清潔田園,重病地塊實行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調節(jié)種植期使苗期至蓮座期避開高溫多雨季節(jié)。深翻曬土,施足有機底肥,增施磷肥和鉀肥。生長期加強管理,雨后及時排水,避免田間積水。
3.發(fā)病初期噴施藥液防治,可選用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70%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800-1000倍液;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25%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葉球。
最常見的是葉球頂部開裂,有時側面也開裂。多為一條線開裂,也有縱橫交叉開裂。開裂程度不同,輕者僅葉球外面幾層葉片開裂,重者開裂可深至短縮莖。
1.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質肥沃的土壤種植甘藍。選擇不易裂球的品種,甘藍品種間裂球情況不一樣,一般尖頭型品種裂球較少,而圓頭型、平頭型品種裂球較多。
2.加強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多施有機肥,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以緩沖土壤中水分過多、過少和劇烈變化對植株的影響。
3.甘藍需水量較大,整個生長期要多次澆水。澆水要適量,以土壤濕潤為標準,避免大水漫灌,澆水后地面不應存有積水。雨后排除田間積水,特別是甘藍結球后遇到大雨,地面積水,易產生大量裂球。適時收獲,過熟的葉球容易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