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計劃中,《中基》、《中藥》等是基礎課,《中醫(yī)內(nèi)科學》課程只有雜病的內(nèi)容。《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加上《中醫(yī)內(nèi)科學》,是學習、掌握中醫(yī)內(nèi)科學的全部課程。
4,全真一氣湯(清.《馮氏錦囊秘錄》)
組成:
熟地30克,黨參30克(或紅參10-30克),白術(shù)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
懷牛膝6克,附子5克。 水煎服
功效:補腎納氣
主治:用于肺脹,無新感外邪者。
原著組成:
熟地8錢(如大便不實,焙干用;如陰虛甚者,加倍用),制麥門冬(去心,恐寒胃氣,拌炒米炒黃色,去米用)3錢(肺虛脾弱者少減之),雞腿白術(shù)(炒深黃色,置地上1宿,出火氣,不用土炒。如陰虛而脾不甚虛者,人乳拌透,曬干,炒黃)3錢(如脾虛甚者,用至4-5錢),牛膝(去蘆)由2錢加至3錢,五味子由8分至1錢5分,制附子由1錢加至2錢余,人參(脾虛甚者,由2、3錢加至4、5錢,虛極者1、2兩,另煎、沖水煎,沖參湯服)。
說明:
本方常用作肺脹病基礎方,有補腎納氣作用。肺脹病病情穩(wěn)定時,可按比例配丸劑久服,若有外邪或痰濁,虛實夾雜時,可與宣肺止咳、化痰類方合用。
5,加味麥味地黃湯(《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董建華方)
組成:
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熟地10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丹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肉桂3-6克 冬蟲夏草6--10克 水煎服
功效:
補腎納氣平喘
主治:
用于老年性喘咳(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緩解期。
要點說明:本方與全真一氣湯適應癥相同,可以根據(jù)各人體會選用。
6,皺肺五紫湯 (江蘇省名中醫(yī)奚風霖先生的經(jīng)驗方)
組成:
人參(或紅參、或西洋參、或黨參、或太子參、或南北沙參,可隨癥選用)10-15克,
川桂枝5-10克,五味子5克,杏仁10克、款冬花各10克,紫蘇子15克,紫菀10克,紫丹參15-30克,紫沉香3克,紫石英30克。
功效:
補肺、納氣、止咳、平喘。
主治:
肺氣腫,慢性肺心?。ㄟw延期屬氣虛血瘀患者),風心病,心功能不全者。
7,哮喘冬病夏治敷貼方:
方名:無
組成:
白芥子20克、延胡索各20克,甘遂10克、細辛10克,麝香0.6克
各藥研末,和勻,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調(diào)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約1-2小時去之,每10日敷1次。
主治:冷哮,冬季受寒易發(fā)者。
原出處:
清.《衛(wèi)生鴻寶》載:
“治冷哮法:白芥子凈末、延胡索各一兩,甘遂、細辛各五錢,共為末,入麝香五分,和勻,調(diào)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涂后麻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二次病根去。”
8,痰飲丸(陜西中醫(yī)研究院方,首次發(fā)表于《陜西新醫(yī)藥》1972,1:6)
組成: 蒼術(shù) 白術(shù) 萊菔子各90g 肉桂30g 干姜30g 附片 甘草 白芥子各45g 蘇子60g
用法:
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g,一日2次。
功效:
溫肺散寒,理氣化痰。
主治:
寒痰咳嗽。痰多稀薄,氣促,多因感寒加重,舌苔白。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寒痰咳嗽,臨證以痰多稀薄,氣促,舌苔白為證治要點。 .
2,加減法:
本方若改作湯劑,可將方中各藥按比例減為臨證常用量。若寒證較重,加干姜、細辛等,以溫肺散寒;若咳甚,加紫菀、冬花等,以化痰止咳;若氣促較重,可加桔梗、枳殼等,以理氣寬胸。
3,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疾病凡屬辨證為寒痰咳嗽者,均可應用本方。
說明:
1,本方是陜西中醫(yī)研究院的一項重要成果,據(jù)首次報道,用治慢性氣管炎,465例中,30天總有效率83.87%,無效率為16.13%。此后多年間,各地陸續(xù)有臨床觀察報告。
2,本方各種劑型均經(jīng)過觀察,療效大致相同,有水丸、濃縮丸、片劑、湯劑等。
3,本方溫熱之性較強,病人急性咳嗽時,有痰熱之像者暫不服用。
4,實驗研究,本方能提高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有祛痰、鎮(zhèn)咳、平喘、抑菌作用,可增加小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提高小鼠耐寒能力。
冬病夏治服法:
原方按比例制蜜丸,每丸12克,從數(shù)伏之日起,每日兩丸,服完為止。(大致是40-50天左右)。
原方劑量,可以按比例增加,延長服藥時間。
痰飲丸治療的意義:
控制感染、消除咳喘癥狀。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發(fā)生,改善肺功能。部分慢支、哮喘(小兒哮喘效果明顯)能夠治愈,對已經(jīng)形成肺氣腫的,能夠減少感染發(fā)生,改善肺功能,緩解病情發(fā)展。
附:《藥典》痰飲丸處方:
肉桂167g、淡附片250g、蒼術(shù)500g、麩炒白術(shù)500g、炒紫蘇子333g、炒菜菔子500g、干姜167g、炒白芥子250g、炙甘草167g 制濃縮丸。
五、肺系病醫(yī)案舉例(選自上海名醫(yī)胡建華醫(yī)案)
醫(yī)案一
外感咳嗽(氣管炎)
趙××,女,68歲。
初診(1976年8月23日):咳嗽甚劇,已有3天。
昨起惡寒發(fā)熱(體溫38.6℃),頭痛,四肢關(guān)節(jié)酸痛,咳嗽陣作,咯痰不爽。
昨服復方阿司匹靈、安乃近等西藥后,一度出汗,體溫稍降,今晨身熱甚壯(體溫39.1℃),苔薄白,脈滑數(shù)。
系風邪外襲,肺氣失宣。治宜發(fā)汗解表,宣肺止咳。
處方:
羌活12g 公英30g 薄荷葉3g(后下) 生麻黃9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葉12g,2劑。
上方頭汁先用清水浸泡15分鐘,煮沸后5分鐘停煎,10分鐘后,取汁溫服;二汁煮沸后再煎30分鐘,取汁溫服。
二診(8月25日):
前天上午10時服上方后,得汗甚暢。昨晨身熱退清(體溫36。8℃),頭痛骨楚消失。今日咳嗽已減,食欲已振。苔薄白,脈小滑。
再予清宣肺氣,化痰止咳。
處方:
生麻黃4。5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葉9g,3劑。
評述選摘:
先生對感冒及外感咳嗽而見發(fā)熱者,常以辛溫(羌活、生麻黃)、辛涼(薄荷加蒲公英清熱)同用,而以羌活、蒲公英為主。
……
如偏于風寒發(fā)熱無汗身痛,羌活可加重至15g,再加紫蘇9g,適當減少蒲公英劑量;
如偏于風熱口干咽痛,除已用蒲公英外,可再加板藍根30g或黃芩12g,適當減少羌活劑量。
又用紫菀、款冬肅肺下氣……本例用羌活、薄荷、蒲公英解表清熱,三拗湯宣肺化痰,紫菀、百部、枇杷葉肅肺止咳。
……至于煎藥方法,由于羌活,薄荷等含揮發(fā)油,不宜多煎,故囑頭汁少煎取其辛散解表之力,二汁多煎以奏化痰止咳之功。通過上法治療,本例高熱在24小時內(nèi)退清,咳嗽迅速全愈。
醫(yī)案二
喘腫(肺原性心臟病)【肺脹】
陳××,男,74歲。
初診(1967年10月6日):
素有慢性咳嗽,經(jīng)常下肢浮腫。
最近兩天,突然心悸、氣急加劇,腫勢益甚,延及大腿,按之凹陷,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四肢不溫,尿少。脈弦滑,苔厚灰膩,舌質(zhì)青紫。
腹部有移動性濁音。
證屬脾腎陽虛,氣不攝納,水濁泛濫,肺失肅降。高齡正虛,邪勢猖盛。
急宜溫腎健牌以利水,肅肺化痰以平喘。
處方:
熟附子15g(先煎40分鐘) 生黃芪15g 葶藶子30g 光杏仁9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茯苓皮30g,3劑。
二診(10月9日):
服上方后尿量劇增,腫勢大減,腿腫全退,腳面尚有輕度浮腫,四肢不溫,咳嗽氣急。脈弦滑,苔薄膩帶灰。腹部移動性濁音消失。
再用前方加減:
熟附子15g(先煎40分鐘) 生黃芪15g 葶藶子30g 桑白皮15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陳膽星9g,3劑。
三診(10月12日):
腿足面目水腫全退,氣急減而未平,咳嗽已少,痰量亦減,納呆。舌質(zhì)青紫已消,苔薄灰膩,脈弦滑。
再予振心陽,利肺氣。
處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鐘) 生黃芪15g 生麻黃6g 射干15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姜半夏9g 陳膽星9g,4劑。
四診(10月16日):
腫退喘平,略有咳嗽,胃納好轉(zhuǎn),怕冷。苔薄灰,脈弦滑。
再予前法調(diào)治。
處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鐘) 生黃芪9g 生麻黃6g 射干15g 陳膽星9g 炙紫菀15g 陳皮9g,4劑。
另,附子理中丸100g,每次5g,每日吞服2次。煎藥服完后,再服丸藥調(diào)理。
本例系哮喘性支氣管炎、肺原性心臟病,病情重危.由于腎陽衰憊,膀胱氣化失常,以致四肢不溫,小便不利;脾陽不運,水濕泛濫,以致水液停聚,面目肢體浮腫:肺失肅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水氣凌心,以致心悸、咳嗽氣急不平。病在肺脾腎三臟,故用附子溫腎強心以利尿:黃芪健脾益氣以利尿;葶藶子瀉肺定喘以利尿。
先生常用此三味藥為主,隨癥加味,每能見效。通過長期實踐,認為:熟附子一般劑量為9g左右,宜先煎20分鐘。對心力衰竭,氣急,浮腫較重者,則劑量應加大到15g,甚至30g.…………
久煎即可減除本品毒性,而溫腎強心作用并不減弱.因此,如用15g,應先煎40分鐘;如用30g,應先煎l小時,則不致發(fā)生意外。
本例還用紫菀、杏仁、半夏以肅肺平喘,化痰止咳;淡姜皮、茯苓皮以健脾行水。
初、二診時,患者氣急甚劇,處方未用麻黃,因見腫勢嚴重,舌質(zhì)青紫等心力衰竭之象,故不宜用;方中葶藶子、杏仁、桑白皮均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用之無礙.
三診時,氣急減而未平,腫勢已退,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故用生麻黃以宣肺平喘。四診時腫退喘平,除略有咳嗽怕冷外,諸癥悉除,病已化險為夷,遂用原方加減,并于煎藥服完后,改服附子理中丸溫腎健脾,以資調(diào)理。
醫(yī)案三
小兒哮喘醫(yī)案
曹××,女,11歲。
初診(出診,1973年5月ll日):
哮喘反復擾人已8年。近兩旬哮喘持續(xù)發(fā)作,晝夜不已。呼吸氣促,咳嗽劇烈,噴嚏,流涕,倚母懷喘息,不能平臥。用異丙基腎上腺素噴霧吸入,僅能緩解數(shù)分鐘。
多次急診用地塞米松、異丙基腎上腺素噴霧,以及氨茶鹼、非那更和各種抗菌素等藥物,未見效果。
痰多白沫,不易咳出,額部汗出甚多。唇紫,苔薄膩,花剝,舌質(zhì)青,脈細數(shù)。
體檢:體溫38℃,心率130次/分,呼吸38次/分,肺部聽到干、濕性羅音。
素有哮喘宿恙,風寒外襲,痰濁壅肺,肺失清宣,郁而化熱。稚體嬌弱,邪勢方殷,病情危重。
急擬
宣肺平喘,化痰祛邪,雙劑并進,以冀獲效。
處方:
生麻黃4。5g 射干9g 炙地龍9g 蒼耳子9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炙蘇子9g 黃芩9g 姜半夏9g 白芍9g 鮮竹瀝30g(另服)。2劑。各煎2汁,24小時分4次服完。
二、三診均用原方加減,5月12日服2劑,5月13~15日每天服1劑,哮喘逐步緩解。
但于 5月23日起,突然噴嚏、流涕又作,劇咳,氣急出汗,程度較初診時為輕。仍用初診方加減,3天后又緩解。
從6月6日起哮喘癥狀完全消失,并于8月下旬恢復讀書。參加游泳鍛煉,偶有感冒,鼻塞流涕,但均未引起哮喘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