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用來表示年份。
年號最早是中國封建王朝首創(chuàng),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漢武帝第一個年號,也就是中國第一個年號為“建元”。辛亥革命后,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
后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后期、越南在10世紀都受到中國的影響,也開始使用年號。
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前135年(建元六年)“有星孛于東方,長竟天”,次年改年號為元光。
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前129年(元光六年)衛(wèi)青首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打擊朔方,次年改年號元朔。
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前123年(元朔六年)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同時漢朝對匈奴進行大規(guī)模反擊,因此改年號為元狩。
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得寶鼎,改年號為元鼎。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漢武帝封禪泰山,因而改元元封。
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太初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農(nóng)歷正月),而此前的顓頊歷以建亥為歲首(農(nóng)歷十月),因此改元太初。
天漢(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初四年(前101年)破大宛,漢武帝劉徹欲乘勢征匈奴,改年號為天漢。
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漢四年)春貳師將軍李廣利等率領(lǐng)二十余萬軍隊分三路進擊匈奴慘遭失敗,次年改元太始,意為“回歸本來開始”。
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后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漢武帝劉徹最后一個年號,僅使用2年,目前沒有固定解釋,估計是最后的年號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