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孝道重在'悅'親。是的,孝道正是'笑道',孝道家風應該從對父母的好態(tài)度開始。
但是,有多少人不會表達對父母的愛?
其實,我們這一輩年輕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跟父母發(fā)脾氣的行為,諸如態(tài)度上對爸媽大喊大叫,不耐煩;語言上頂撞爸媽,讓爸媽受如此委屈;行動上為爸媽做事,磨磨嘰嘰,不立刻行動等等。
在與父母相依的日子里,我們曾武斷地覺得跟他們不用種種寒暄客套,粗暴地把尊重忽略掉。我們習慣了父母的呵護與關懷,把父母的奉獻都當做理所應當,在長大成人之后本該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卻因為一再的年輕氣盛、脾氣難控,而有意無意地傷害著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該珍惜和感恩的人。是我們被寵壞了,還是沒有學會關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所以要做好'悅親',不妨從以下三點開始:
一、'悅'親,要學'貼心'
'寒門少年'張曉,15年如一日照顧癱瘓母親的孝子張曉如今已成長為結實的青年。母親由于常年臥病在家,性格比較內向,他總會想辦法逗母親開心。'媽,您最近是不是對我不滿意?''不滿意很久了。''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我現(xiàn)在沒結婚,將來有孫子了,您肯定會特別開心。''嗯,挺有道理。'張曉說,以前對‘孝’沒有概念,'只知道這些是我應該做的,從沒有想過如何做才能體現(xiàn)‘孝’'。現(xiàn)在,已參加工作的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讓母親活得舒心:'收入雖不高,但我有能力更好地照顧家人了。我現(xiàn)在能做的不僅僅是讓我媽吃飽穿暖,更要讓她心情舒暢。'無論你是女兒還是兒子,一樣可以成為父母貼心的小棉襖,其實比起物質上的呵護,父母在乎的更多是子女的一顆心,貼心的關懷勝過萬語千言,不是嗎?
二、'悅'親,要學'耐心'
'大義女婿'謝延信,用一生支撐起了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家庭:舍棄17年青春送走癱瘓的岳父,犧牲大半生侍候重病在身的岳母。他的岳母說:'亮還給俺洗腳,還陪俺去看病。俺好看豫劇,領導來慰問時送的一臺彩電,亮讓放到俺屋里,星期天亮陪俺看《梨園春》是俺娘兒倆最開心的時候。'謝延信2008年5月退休后,有更多的時間在家陪老人說話了。對這個家的一片摯愛,令每一個熟悉謝延信名字的人都感動。'他岳父,在屋里長期躺著很寂寞,延信就背他出來曬太陽,兩個人一塊聽著豫劇打著拍子,外人一看,都以為是父子倆。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謝延信是大孝子呀!'鄰居趙國堂感慨地說。
比比他,想想自己,您有多久沒好好陪父母看看電視,耐心聊聊天兒了?作為低頭族的我們更多的是把時間送給手機和電腦,一家人坐在電視前一起看一個頻道其樂融融的場景,似乎已成為上個世紀的童話……
三、'悅'親,要學'用心'
'盲人孝子'李國峰,每天早早起床,用一根伴隨了他幾十年的榆木棍作'第三只眼睛',給母親燒火做飯,梳頭洗臉。冬天,為了節(jié)省柴禾,他用刺骨的冷水洗衣服。夏天,他總會帶母親到村頭散步解悶。村里有一個耍社火唱戲的娛樂班,但沒有一個人會拉板胡、吹笛子,每年農閑演出時,都要從其他村請樂隊。李國峰暗下決心學板胡、吹笛子。每當村組有演出,他就跟伙伴一起在臺下聽,心中暗自模仿。然后回家拉給老母親聽,那個時候是母子倆最幸福的時候。
用心做的事總是最美,我們也許會用心地為愛人準備一次生日party ,也許會用心地為子女做每一頓餐點,但不知有無足夠的用心為父母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過生日,比如去旅游,比如去散步,比如去逛街?
是的,孝道是'笑道',重在'敬'親重在'悅'親。人孝百愿成、家和萬事興。父母作為最親的人,總能包容我們,所以我們有時會肆意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明知這是錯誤的,卻總是無法克制負面情緒的泛濫。那么請看看正確的應該怎么做?學學當代24孝的孝行典范,讀讀專家如何指點迷津,且讓我們好好珍惜和父母一起的日子,營造和諧家風,在感恩、擔當、誠敬的家風中傳承'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