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臺上流暢的演奏背后,是無數(shù)枯燥的練琴積累,是對鋼琴、吉他等各種樂器和音樂由愛到恨、又由恨到愛的心路歷程。
在黑白琴鍵的世界里,八十八個琴鍵,十根弱小的手指,最終是半途而廢?是成為朗朗第二?還是擁有明媚燦爛的音樂人生?一切多米諾式骨牌都從一個個細小的選擇開始。
一位琴媽的心聲:
當初,覺得讓女兒學一門樂器,熏陶一下音樂之美,學會彈奏幾首優(yōu)美的樂曲,就心滿意足了。
但自從女兒學了琴,感覺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在考驗我們的耐心,現(xiàn)在都學了兩年了,放棄總覺得付出的努力全打了水漂,但繼續(xù)堅持吧,真不敢想象繼續(xù)學下去,還會付出多少。
特別是練琴時聽到小區(qū)里其他孩子玩耍時的歡歌笑語,內心對孩子很有些虧欠的感覺。學琴最大的難點在于,必須每天堅持練習不低于一小時的時間量才能平穩(wěn)的進步。
而這點對絕大多數(shù)家庭很難做得到,想想誰家沒有一些事情要耽擱,而這造成的問題就是學琴起伏不定,練習量形成積壓。
現(xiàn)在想讓家長學琴的孩子越來越多,真心的奉勸很多想讓孩子學琴的家長們三思而后行,如果想讓孩子踏進這條漫無止境的、充滿艱辛的學琴之路,首先你得做好準備!
一位琴童的心聲:
我喜歡琴聲里流出來的音樂,有時候像沉悶的大象腳步聲,有時候像清脆的鳥叫聲,我也喜歡五線譜里跳動的小豆子。
練琴真的好辛苦,不過但我練熟了一曲,得到了媽媽和老師的表揚我真的真的很開心。
在臘八節(jié)的時候,媽媽帶我去靈隱寺,我不懂一尊尊佛像的真正意義 ,但是,我還是學著外婆的樣子念念有詞說:保佑我彈鋼琴時,媽媽不要生氣,還有在老家的時,我學著姐姐們對著孔明燈許愿說,“我要成為一個鋼琴家?!?/span>
學琴也許本就是件有始無終的教育禮物。當孩子的琴聲,從招致鄰居的怨言,變成每周末都有人敲門來要求欣賞他的演奏時;
也許,孩子一路以優(yōu)異成績走過來后,卻只能選擇當名普通的鋼琴教師;或是激情澎湃的彈奏,只能當做家庭聚會時的背景音樂。
你會遺憾嗎?有點!
但會后悔嗎?絕不。
不管是鋼琴家、音樂老師或是只當一個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如果人的這一生能夠品嘗音樂之美,能夠體會音樂帶來的無限酸甜苦辣,終身都有美妙的琴音相伴,琴聲能夠點綴最重要最美好的人生瞬間,那么,兒時的音樂學習就絕對不是浪費時間,你已經讓你的孩子走在了一條更容易發(fā)現(xiàn)美、更容易觸手幸福的路上。
當手指在廣闊的琴鍵上飛舞時,這幅美好的畫面便是鋼琴的魅力,即便不能成為專業(yè),也是舒閑生活的點綴,是無上典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會彈琴便意味著與眾不同的氣質!
現(xiàn)在中國有幾千萬人在學琴
因為音樂不單是一份教育禮物,
也是人生應該有的一章華彩。
僅此而已!
手巧才能心靈
專家發(fā)現(xiàn),如果想培養(yǎng)出智力發(fā)達、頭腦聰明的孩子,那就必須經常讓他活動手指。
因為手指的活動能夠刺激大腦皮層中的運動中樞,進而促進全部智能的發(fā)展。
琴的練習和演奏都是一種“生動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始終要求聽覺的專注、敏感,十個手指在各自獨立的前提下積極活動,雙手不同動作及全身肢體都要協(xié)調配合。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項目能像彈鋼琴那樣需要大腦協(xié)調起眼、耳、口、手、腳的同時參與。
這種綜合性的活動不僅會鍛煉大腦的復雜性,而且能激發(fā)人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在這樣生動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持久鍛煉,必然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思維的健康成長產生有益的影響。
人的一生有兩個重要的音樂才能發(fā)育期:一是學前的2——6歲,二是學生期的12——15歲。就學琴而言,4——5歲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手指綜合控制力,是開始學琴的最佳時期。
大量事例證明:從幼年開始學琴的孩子,入學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都顯著高于一般孩子。
音樂是一所大學校
從最早的巴洛克時期的巴赫,到古典主義時期的貝多芬、莫扎特、海頓,再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肖邦、舒曼,無數(shù)的音樂巨匠為鋼琴寫下了數(shù)不盡的獨奏曲,這是一筆無價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財富。
學琴,就走進了這所完整的音樂學校,就可以親身接觸、直接領受這筆財富。同時,在這里學到的將不是單一的、某一側面的音樂知識,而是構成音樂藝術最主要的基本元素,理解音樂思維所應用的基本語匯、語言和語法。
不僅有旋律知識、和聲知識、復調知識和音樂史知識,還有音樂形象、音樂內容、音樂意境和音樂風格等音樂美學知識。
實際上,在音樂學習中學到的,將不只是音樂,而是全面提高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維力。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對室內樂、交響樂等非鋼琴的音樂作品,也會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和鑒賞力。
學琴能養(yǎng)情操煉毅力
演奏樂器需要相對熟練的技術、技巧。掌握技術、技巧需要有規(guī)律的、正確的、恒久的訓練,這種訓練需要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氣。
所以,音樂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頑強進取的品質以及踏實、嚴謹、科學的方法,都有很好的作用。
有學生家長說:“自從孩子學琴以后,別的不說,起碼指甲知道剪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又長又臟了。”
也有家長說:“我女兒以前就是一個假小子,整天上竄下跳,比男孩子都要調皮,學了這幾年鋼琴,變得懂事、體貼人了,而且,在班里還一直是班長?!?/span>
這就是鋼琴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積極影響。古人將“琴棋書畫”定為必修課,“琴”首當其沖,所以,懂音樂、會彈琴,更能增加一份靈氣。
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被稱為“交響樂之父”的海頓,青年時期因為貧困幾乎成為維也納街頭的流浪者,但在他棲身之處,碰巧有一架別人棄置不用的破舊古鋼琴,正是這架鋼琴,陪伴他度過了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光。
多年后他回憶說,每當夜晚坐在這架鋼琴面前時,覺得世上最富有的國王也沒有他幸福。
正是這精神的富有,使他終于戰(zhàn)勝了物質上的貧窮,成為偉大的作曲家。另一方面,學習鋼琴也是孩子學會審美的過程,他們有審美的能力后,也會有“審丑”的能力,也會進一步分善惡、辯是非,從而可以從容應對社會上的種種現(xiàn)象。
同樣的,音樂學習還對鍛煉孩子與人和諧相處有著很大的作用,特別站在舞臺上與觀眾交流時,能讓人克服膽怯,處事落落大方,從而充滿自信。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人?!?/span>
學習鋼琴的意義不僅是學會彈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耐力、毅力和吃苦精神,培養(yǎng)孩子做事嚴謹、認真、完美的作風,培養(yǎng)孩子追求進取、向上的精神,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
前蘇聯(lián)著名鋼琴教育家、演奏家涅高茲教授曾表示,如果能由他決定的話,音樂應當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
的確,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學琴、學音樂的話,那必定會推動建設一個真正文明的現(xiàn)代社會的歷史進程。
文章來源于網絡,侵權告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