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安放已逝帝王棺槨及陪葬物的地方被稱之為地宮,若將整個陵墓比作雞蛋的話,地宮就相當于一個雞蛋的蛋黃,位于陵墓最重要的位置。從古至今最具爭議,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地宮,恐怕除秦始皇陵地宮之外無人能出其右了。
西漢史學家曾在《史記》中描述過秦始皇陵,大意是嬴政在上位之初,就開鑿驪山為自己建造陵墓,一統(tǒng)天下后又召集七十萬人加入其中,地宮之深更是穿越三層泉水,棺槨亦是用銅汁澆筑而成,里邊堆放著各種奇珍異寶??芍^是奢華至極。
秦始皇陵墓的地宮到底有多深。東漢學者衛(wèi)宏在其編撰的《漢舊儀》中對地宮深度有著詳盡的描述,當時大秦帝國的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匯報七十余萬人所挖深度后,始皇嬴政又下令再挖三百丈,也就是六百多米。所以秦始皇陵墓地宮的位置就更耐人尋味了。
我國考古隊在2006年開始了對秦始皇陵墓的探測,資金投入量之大,技術水平之高都是國內(nèi)之最,而且更是在探測過程中運用了世界最先進的遙感和物理探測技術?;侍觳回撚行娜?,在如此大投入的情況下,秦始皇陵墓地宮終于現(xiàn)出了廬山真面目。
經(jīng)過考古人員的一系列探測勘察,終于確定了秦始皇陵墓地宮在距地面三十五米的封土堆之下,長寬各為一百七十米、一百四十五米,高十五米,跟一個足球場的面積大小相差無幾。更讓人欣慰的是,地宮不僅沒有坍塌過,還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地宮為何能屹立千年而無損。在經(jīng)過考古人員的進一步探查后發(fā)現(xiàn),在地宮四周被圍上了一層堅固無比的宮墻。此宮墻不僅抗住了關中地區(qū)的八級以上地震的侵襲,而且還防止了宮內(nèi)進水??梢姷貙m的長久存在跟宮墻的堅硬程度密不可分。
后經(jīng)了解,在考古之初是在年初,正是寒風刺骨,花草難存的季節(jié),氣溫儼然已經(jīng)低至零下十二攝氏度。然而一顆石榴樹卻在此地發(fā)芽開花,反觀封土層之外的植物早已成枯樹。發(fā)現(xiàn)這一怪象正是遙感局的周小虎工程師。
周小虎解釋道,封土堆之外的土層沒經(jīng)過挖掘,但處在地宮之上的封土層結構早就改變,且因地宮存在溫度較高,這棵石榴樹才得以如此生長。也正是因為這棵石榴樹道破了天機,地宮位置的確認才大大減小了不必要的麻煩。不由讓人感嘆地宮真是巧奪天工的杰作!
秦始皇陵墓地宮的發(fā)現(xiàn)在人類考古史上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僅有機會解開長達兩千多年謎題,更是對我國考古工作一個重要的經(jīng)驗積累。雖然地宮還有待進一步勘探,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困擾我們的謎題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揭開神秘的面紗。
不過話說回來,因石榴樹開花而被找到自己費盡心思所造的長眠寢宮,怕是也讓秦始皇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