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朱仁康先生學習十種瘙癢的治療方法。
癢的部位通常發(fā)生在頭面耳鼻等處,甚至遍布全身。癢感很重,以致難以忍受。
偏于熱者,癢感常是突然發(fā)生,并常能見到形如針帽大至粟米大的紅色丘疹,搔破則有少許鮮血滲出,隨破隨收,結(jié)有血痂,很少有化腐現(xiàn)象,遇熱燥癢更甚。若被涼風吹拂,癢感則又稍有緩解。
偏于寒者,則癢感主要在頭面、耳廓和手足等暴露部位,其癢感發(fā)生有一定的季節(jié)和時間性。一年之中,冬重夏輕;一天之內(nèi),早晚氣溫偏低時,較之中午氣溫偏高時要重得多。在皮膚上還能見到錯綜交織的如網(wǎng)的白色抓痕,淡紅色丘疹、風團等。
治宜祛風止癢。藥用杭菊花、防風、羌活、蒼耳子。
偏寒加麻黃、桂枝、獨活、白芷、細辛、辛夷、威靈仙等;偏于熱加丹皮、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綠豆衣、蠶砂。
癢通常發(fā)生在指(趾)縫、肛門、前陰和少腹以及乳房皺襞處,個別嚴重時癢感也可傳遍全身。
白日蟲隱膚內(nèi)不動,夜間則輾轉(zhuǎn)爬行,故癢多發(fā)生在夜間。此時之癢如針刺難忍,搔破有淡黃色滋水流出,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治宜殺蟲止癢。
此法分內(nèi)服和外用兩大類,內(nèi)服常用藥如使君子、檳榔、雷丸、南瓜子;外用殺蟲藥物,如蛇床子、雄黃、川槿皮、藜蘆、輕粉、枯礬、硫黃、大楓子、蘆薈、蜈蚣、斑蝥等。
瘙癢主要在下肢、陰囊、女陰和趾縫處,皮疹以丘皰疹、水皰、黃痂糜爛為主。自覺浸淫作癢,搔破則有較多的滋水流出,滋水糜爛,浸淫四竄,并有越腐越癢,越癢越腐,常纏綿難愈。
兼有熱邪則皮膚紅,略有腫脹,腐癢并重;兼有寒邪則皮膚肥厚,狀如牛領(lǐng)之皮,膚色黯紅或紫紅,癢重于腐。
治宜理濕止癢,不外乎芳香化濕、辛溫化濕和淡滲利濕三類。藥用藿香、佩蘭、蒼術(shù)、薏苡仁、地膚子。
兼有熱者選用茵陳、滑石、白鮮皮、萹蓄、金錢草、漢防己、土茯苓;兼有寒者選用檳榔、路路通、海桐皮、萆薢。
收濕止癢的外用藥有爐甘石、孩兒茶、白螺殼、枯礬、煅石膏、花蕊石等。
癢無定處,時而在頭面,時而在肢體。其皮疹以紅色丘疹、紅斑為主,多呈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片。自覺灼熱刺癢,狀如芒刺針扎,搔破皮邊鮮血滲出,結(jié)有血痂,偶爾也可化腐生膿,釀成癰腫。
治宜清熱止癢。
主要指邪在氣營之間,外透,邪易走表,癢感更重;內(nèi)涼,引邪入里,或流滯不去,癢亦難除,唯用清熱法較為合適。
藥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參、黃芩、黃連、水牛角、龍膽草、連翹。
熱重化毒,則加山梔子、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地??;熱而夾風,則加青蒿、蟬衣、木賊草、青葙子、桑葉等。
在具體的應(yīng)用中,要注意各自的大同小異。
大凡偏清心熱用水牛角、黃連、連翹;偏清肝熱用龍膽草;偏清肺熱用黃芩;偏清胃熱用石膏、寒水石;偏清腎熱用知母、玄參。
對于性味苦寒較重的黃連、龍膽草、山梔子之類,一要用量輕,二要炒用,以減輕苦寒之性。
在秋冬之間,或者老年人,或者患過溫熱病后,陰血內(nèi)守,或者陰虛血虧,生風化燥。癥見皮膚干燥發(fā)癢,其癢感往往時輕時重,呈陣發(fā)性發(fā)作,搔后有細如糠狀鱗屑脫落。
治宜潤燥止癢。潤燥止癢的根蒂在肝腎兩臟。常用藥有何首烏、天門冬、麥門冬、懷山藥、沙苑子、干地黃、百合、合歡皮、鉤藤、龍眼肉、阿膠、小胡麻、白芍、夜交藤、地骨皮等。
朱老認為,潤燥止癢中,山藥、合歡皮、阿膠三藥更應(yīng)多加探索。
山藥,諸書皆云補脾胃的佳品,唯《別錄》謂其主治“頭面游風”,《本草綱目》也說“潤皮毛”??梢?,山藥確實是潤燥止癢的上品。
合歡皮(花)解郁,活血止癢,對婦人燥癢用之多驗。
阿膠為補血養(yǎng)陰要藥,對男女陰血耗傷所致燥癢,尤其合適。
《諸病源候論》說:“凡藥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否則淫癢不止,甚則毒攻臟腑。其皮疹以彌漫性水腫性紅斑為主,其次還可發(fā)現(xiàn)紅色丘疹、風團等。
治宜解毒止癢。
金石藥品,性味溫烈,長期內(nèi)服必致陰灼液耗。藥用綠豆粉、生甘草、杏仁、胡黃連、大青葉、蒲公英、土茯苓等。
其中土茯苓善解汞粉、銀朱之毒;大青葉能解金石藥毒;杏仁制錫毒;綠豆粉、生甘草相伍,既解毒,又護心。
偏于熱毒用金銀花、漏蘆、地丁、蜀羊泉、蚤休;偏于疫毒用人中黃、紫草、板藍根、馬齒莧等。
凡食魚蝦蟹之類動風發(fā)物,還有吃牛馬豬羊雞狗等禽獸,食多則難消磨,故發(fā)食癢。表現(xiàn)在皮膚,常有地圖狀紅色風團、水腫性紅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水皰、血性泡等。自述心煩意亂劇癢。若不及時治療,還會出現(xiàn)毒氣內(nèi)攻,令人嘔吐、下利、精神困倦等全身癥狀。
治宜消食止癢。常用藥有蒲公英、蘇葉、胡黃連、神曲、廣木香、山楂、烏藥、谷芽、麥芽、雞內(nèi)金、生大黃、陳皮等。
其中蘇葉、陳皮偏于解魚腥之毒;神曲、木香、蒲公英、烏藥通解食毒;山楂、雞內(nèi)金偏消肉積;谷芽、麥芽和中消食,食消毒解,皮膚發(fā)癢也就隨之消除;胡黃連“解吃煙毒”。
癢感發(fā)作時,不搔破皮疹直至烏血流溢不能止癢。皮疹為黯紅色丘疹、結(jié)節(jié),有的散在性分布于全身,有的凝聚結(jié)塊,深入膚內(nèi),有的融合成片,狀如席紋。
治療宜化瘀止癢。
瘀而兼熱用生地、蒲黃、丹皮、赤芍、甲珠、桃仁、大薊、茜草、地榆、丹參、紫草、郁金、山茶花、益母草、敗醬草;瘀而兼濕用馬鞭草、路路通、花蕊石;瘀而兼寒用三七、當歸、乳香、澤蘭、石菖蒲、川芎、皂刺、王不留行、劉寄奴、蘇木、血竭等。
酒后立即或不久皮膚感覺發(fā)癢,繼而發(fā)現(xiàn)全身彌漫性紅斑,或形如針帽狀的紅色丘疹,與麻疹皮疹十分相似。但是,隨著酒毒從汗液和小便的排出,癢感和皮疹也隨之減輕、消失,不治而愈。
治宜醒酒止癢。
解酒之毒,一是從肌肉而解,如用白豆蔻、香櫞皮、砂仁、葛花、西河柳、丁香、肉豆蔻、白扁豆、高良姜、煨草果、桑椹子、山楂等;二是利小便,如澤瀉、豬苓、茯苓等以上下分消其濕氣。
全身瘙癢不止,如蟲行皮中。兼血虛則皮膚干燥,癢感在夜間尤重;兼氣虛則不耐六淫外邪,在寒熱變遷時,均可明顯誘發(fā),或加重瘙癢;兼陽虛則癢發(fā)生在秋末冬初,以中老年男性為多見;兼陰虛則干癢不休,皮膚干枯而不潤澤,搔后有較多的細小鱗屑脫落。
治宜補虛止癢?!爸T痛為實,諸虛為癢”。
偏于陰虛用石斛、天門冬、麥門冬、沙參、雞子黃、干地黃。沙參甘淡而寒,專補肺氣,清肺火,故對陰虛內(nèi)熱所致身癢最宜。
偏于陽虛用紫石英、黑附塊、肉桂、補骨脂、山萸肉、沉香、淫羊藿、仙茅。沉香、炒杜仲性沉而降,善治男女下陰濕癢,凡真氣不足的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功效頗良。
偏于氣虛用黃芪、山藥、白術(shù)、黨參、冬蟲夏草、甘草、人參。參、芪、草三味同用,雖為退虛熱的圣藥,更是治中氣不足之人瘙癢的佳品。
偏于血虛用熟地、阿膠、桑椹子、何首烏等。何首烏不寒不燥,為滋補良藥,功在地黃、天冬之上,凡血虛發(fā)癢皆可用之。
此外,蜈蚣、全蝎、僵蠶、羚羊角、蜂房、烏梢蛇、白花蛇、玳瑁、龜甲、鱉甲、水蛭等蟲類、鱗介類藥,皆為清熱解毒,熄風止癢之品,特別是對風毒頑癢,用之恰當,效如桴鼓,并為臨床所證實。
不過,亦有部分患者服后,癢感反加重。因此,臨床應(yīng)用上述諸藥時,要詢問三點:一問平素吃魚蝦雞類食品,皮膚有無反應(yīng);二問以往是否用過蟲類藥,或鱗介類藥,效果如何;三問初診小劑量用后,癢感是減輕還是加重。
總之,盡量做到藥貴在精,藥貴對證是十分重要的。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本文選摘自《皮膚病中醫(yī)經(jīng)驗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島主編,湖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2010.4。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shù)交流,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