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濟(jì)喜
關(guān)于“我”
提倡一種心靈的修養(yǎng)和自我的寧靜,提倡一種人格,一種心靈的超越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莊子的思想在《逍遙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逍遙游》的中心思想就是人如何解決自由的問題。這個自由包括:人生的超越和自然的統(tǒng)一。我們剛才談到了,人類面臨眾多的困惑和困境,集中表現(xiàn)在“人為物役”,也就是人為身外之物所奴役,莊子提出了一個命題叫“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我要超越外物而不被物欲所控制。莊子談到了人類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這些都是為了人類的幸福。但是,人創(chuàng)造了這些,絕對不能反客為主,被物所奴役。莊子認(rèn)為解脫困境和困惑的關(guān)鍵是解決“有待”和“無待”的矛盾。什么叫“有待”?就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莊子說有一種大鳥叫鯤鵬,這種鳥可以飛得很高,但是它飛得再高也是要停息的。還有一種鳥像麻雀,飛不高。這些大鵬小鳥雖然飛的高度不同,但是它們都是有待的,鯤鵬展翅九萬里,最后還是要落下來的。莊子描寫了一個理想人格,這種理想人格在莊子的書中用寓言的形式寫出來了。這就是《逍遙游》中的一個神人。他說有一座山呀,有神人居住,這個神人長得很漂亮,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他不食五谷雜糧,乘云氣,御飛龍,游乎四海之外。他能保護(hù)萬物,不使萬物受損害。這種神人在莊子看來他是自由自在的,他是無待的。莊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要駕馭物,而不被物所駕馭。這里的“物”指什么呢?是指現(xiàn)在我們常說的身外之物,包括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財富、權(quán)利、地位、名譽(yù)、身份。莊子提倡,我要駕馭萬物,而不被萬物所駕馭。莊子認(rèn)為,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煩惱與痛苦是糾纏于自我,不能達(dá)到無我。所以莊子說這個“逍遙游”是“無待”,“無待”是相對于“有待”而言。
莊子智慧
莊子講的是一種人生哲學(xué)不是宗教,主要是提倡一種心靈的修養(yǎng)和自我的寧靜,提倡一種人格,提倡一種心靈的超越。莊子在《天道》中明確提出,逍遙游并不遙遠(yuǎn),它在于我們心靈的修煉,要保持自己心靈的虛靜。什么叫心靈的虛靜呢?就是排除萬物干擾,達(dá)到一種寧靜。提倡虛靜,不是為了達(dá)到一個功利的目的,而是說參照萬物,要尊重萬物。他說:“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标P(guān)鍵是要做到萬物不要干擾你的心靈,這個就是虛靜的本意和虛靜的境地。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zhǔn),大匠取法焉?!本褪钦f你看這個水呀,寧靜得不起波瀾,人才能在水中照自己的胡須和眉毛?,F(xiàn)在我們常用的一個詞是水平,木匠打地基不是有水平線嗎,莊子說水靜了之后才能明,才能有水準(zhǔn)。你精神不靜的話,你就不能做到明白,所以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西晉有一篇《列子》,里面說了一個故事,說齊國有一個人,早上的時候,來到市場上,當(dāng)著眾人的面,把一個人身上的黃金給搶了。最后被捕快抓住了,官吏審他時問他:“你怎么那么大膽呢”?他說:“取金之時只看見金子,沒見到人”。他說搶這個金銀財寶的時候,只看到這個金銀財寶,沒有看到人,那個時候的錢財欲,把人心亂成那個樣子了。
莊子還在《齊物論》中講了一個寓言來說明虛靜的重要。莊子說了這么一個故事,宋國的國君要找人給他畫像,很多畫家都來了,畢恭畢敬地立在邊上,開始準(zhǔn)備筆墨。后來有一個畫家來了,大搖大擺地去見國君,他看到很多人在外面等候,也不理會大家,重新回到了自己住的旅館,國君感到很奇怪,這個人怎么那么不恭敬,怎么那么無所謂?他派一個人去看一下,只見那個人在自己的旅館里面,解開了衣服,盤腿坐著。宋元君知道后,認(rèn)為這個人是真正可以為我畫好像的人,就用他。為什么要這個畫家不要別人呢?因為越是虛靜的人越能進(jìn)入畫的意境。伴君如伴虎,你畫得不像他不喜歡,畫得太像了,有的國君長得丑,他也不會高興。所以大部分的畫家都捏著一把汗,在莊子看來,患得患失就是不虛靜,越是不虛靜,他就不能進(jìn)入狀態(tài),這樣的人是畫不好的。后來的那個人無所謂,他既不患得患失,也沒有把國君當(dāng)回事,反而能逍遙游。所以古代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講究虛靜,近代以來的著名藝術(shù)大師,如齊白石、劉海粟、潘天壽等,他們的畫論,許多都是從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傳承而來。莊子的虛靜不僅孕育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還培育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藝術(shù)。
莊子智慧
《莊子》中有一篇叫《齊物論》,其中講了莊周夢為蝴蝶的故事。他說我過去做過一個夢,在夢中變成了一只美麗飄飛的蝴蝶。蝴蝶飛飛,他覺得非常暢快和爽呀。過了一會兒醒了,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怎么又變成莊周了。他說我分不清,到底是我變成了夢中的蝴蝶呢,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呢?他說從理性上來說,莊子和蝴蝶是兩個事情,但是一定的情況下,莊子和蝴蝶可以互相轉(zhuǎn)化,我變成蝴蝶,蝴蝶變成我,所以萬物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尺度,和一成不變的規(guī)矩。自由與超越是可以在精神領(lǐng)域之中達(dá)到的。
關(guān)于“人”
莊子好用寓言來表現(xiàn)人對思想解放的需要
莊子奔放的思想,詼諧幽默的智慧,決定了他的演說方式,不可能像孔子那樣一本正經(jīng),也不像老子那么刻板,是發(fā)散型的自由式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珍貴的寓言,拓展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的空間,莊子說,我的文章,十篇當(dāng)中有九篇涉及寓言。他用寓言來濃縮大千世界,很有想象力,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在1906年寫過《屈子文學(xué)之精神》一文,以生于南方的屈原和莊子為例子,提出“南人之想象力之偉大豐富,勝于北人遠(yuǎn)甚”。我們讀過《論語》再來讀《莊子》確實感到這一點(diǎn)。
莊子采用寓言寫作可謂是有意識的行為,莊子說,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論之,容易犯獨(dú)斷論的毛病,不如“藉外論之”,也就是借他人來說最好。莊周舉例說明,父親稱贊兒子,不如通過別人稱道好。同樣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稱道自己,總是不如由別人來說好。莊子好用寓言,也是出于思想解放的需要??酌系恼Z錄體,如《論語》與《孟子》的對話體是采用語錄的方式,基本上站在寫實的立場來寫作,但莊子的寓言體,克服了實錄的拘束于事實,根據(jù)想象上天下地,打破“在場”與“不在場”之間的界限,使二者自由切換,亦莊亦諧。時至今日,庖丁解牛、輪扁鑿輪等寓言依然呈現(xiàn)在今天的生活與文化之中,影響很大。
比方說,莊子強(qiáng)調(diào)道的相對性與統(tǒng)一性,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美有著相對性,大與小都是相對的,這些道理空談起來太玄,但用寓言來說就好懂多了。莊子在《齊物論》中寫道:“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麗姬都是當(dāng)時宮里的美女,然而,莊子卻根據(jù)人們忽略的自然現(xiàn)象,提出一個十分驚駭然而又是無可否認(rèn)的事實,人見人愛的大美人,在動物看來卻是可怖的怪物,它們見了紛紛逃走,現(xiàn)在常說的沉魚落雁原來竟貶斥之言。
莊子認(rèn)為,具體美與丑都是相對的,人們?nèi)f勿沉溺其中而忽略大道,真正的大道是超越美與丑而達(dá)到一個經(jīng)緯天地,自由的境地。
莊子智慧
莊子為了說明世人為外在之美所困惑,還有一段對話體的說明:在《山木》中說了一段趣事,孔子的學(xué)生陽子到宋國在一家客店住宿,客店小老板有兩個妾,一個長得美,一個很丑,但是美的受到冷淡而丑的卻受主人寵愛,陽子很奇怪,就跑去問這是為什么呀,那個小老板回答得倒也挺有意思,他說:“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于是陽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他告誡:“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也就是說,你們做好事后不要自以為美,這樣永遠(yuǎn)受人尊敬?,F(xiàn)在這些哲理名言仍然有著強(qiáng)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矯揉造作,自美為美成了病態(tài),造成文化泡沫泛濫成災(zāi)。
《秋水》中還有一段對話,是著名的莊子與惠施辯論游魚之樂的,其中談到莊子與惠施辯論的要害是人能否知魚之樂,為了領(lǐng)略這段話,我們原汁原味錄下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莊子認(rèn)為自己可以知魚之樂,而惠施則強(qiáng)調(diào)莊子不是魚,怎么能夠知道魚之樂呢。而莊子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反問,你剛剛說過,我是怎么知道游魚快樂的,可見你也承認(rèn)我已經(jīng)知道游魚之樂了,現(xiàn)在怎么又來否定,真是說話不算數(shù)。這些爭論,有些詭辯的味道,因為惠施本身就是當(dāng)時的名家。名家與古希臘的智者一樣,都善于詭辯,不過自古以來,哲學(xué)家與詭辯往往不分的。莊子與惠施爭論的關(guān)鍵,在于人有沒有可能進(jìn)入到物化之境中。在莊子看來,只要人通過物化其境,如莊周夢蝶一般,就能夠與對象合為一體,自然也就知魚之樂了。在道的自由與夢境之中,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同體,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這段對話將對象與自我的復(fù)雜關(guān)系,論述得趣味橫生。強(qiáng)調(diào)人可以通過設(shè)身處地而知曉對象,這對于中國古代文學(xué)鑒賞論影響很大。如果不是寓言很難說得這么好。劉勰《文心雕龍》的《知音篇》,強(qiáng)調(diào)知音與體驗,以及鐘嶸的《詩品》贊賞體驗式批評,受到了莊子思想的影響。這是很明顯的。
總之,莊子一書是中國先秦時代的思想結(jié)晶,它強(qiáng)調(diào)天道自然,人性為本,回歸自然,超越自我。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與精神的基本價值觀念。對于當(dāng)代中國人具有啟發(fā)與感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