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親,罵是愛”是最大的謊言
先處理情緒,后處理事情
這周末,夢涵全家進行大掃除,小軒、可可都來幫忙。不過夢涵今天的心思可沒在勞動上,她邊干活邊想著去劃船的事。
不料,一個不小心,便闖了禍,爸爸最喜歡的大花瓶被她打碎了。夢涵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她想:“這下闖大禍了,爸爸一定會罵我的!”爸爸一向比較嚴厲,想起爸爸接下來要拉長的臉,夢涵手忙腳亂地逃離了“現(xiàn)場”。
眨眼到了吃晚飯的時間,爸爸媽媽見夢涵還是沒有回來,便分頭去找。媽媽在小花園里發(fā)現(xiàn)了夢涵,她正和小伙伴們玩得不亦樂乎。
“夢涵,回家吃飯了!”媽媽柔聲叫她,但夢涵不敢回家。
“今天是淘氣的小軒打碎花瓶的。媽媽,咱們今天能不能晚點回家呢?”夢涵央求媽媽。
媽媽早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告訴她:“今天打掃衛(wèi)生,你是咱家做得最好的,你爸還一直對你贊不絕口呢!此外,你爸爸最近一直嫌那個花瓶大,擺到哪都占地方,早就想扔了,這下好了,家里顯得不那么擠了!不過呢,以后勞動的時候要注意啊!”夢涵聽了媽媽的話,羞愧地低下了頭,她想:我以后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當(dāng)她回到家時,爸爸并沒有訓(xùn)斥她,而是說:“夢涵,把碎片打掃干凈吧,否則扎到腳就不好了?!眽艉w快地去拿掃帚和簸箕。從此她無論是勞動還是學(xué)習(xí)都變得細心了。
夢涵媽媽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明智的,她沒有因為孩子闖禍而憤怒,也沒有讓孩子承受闖禍后的“恐懼”,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讓孩子記住“前車之鑒”。
而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卻做了一個“穿西裝的野人”,每每發(fā)現(xiàn)孩子的錯誤,不分青紅皂白,便沖著孩子大喊大叫。事實上,這種方式收效甚微,因為人們的判斷遵循“情緒判斷優(yōu)先定律”,孩子只能記住當(dāng)時的“恐懼”,而忘了對錯誤的判斷與反省。
所謂的“情緒判斷優(yōu)先定律”,即指情緒會優(yōu)先于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都會首先影響到人的行為。例如,現(xiàn)在消費者對生產(chǎn)企業(yè)“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式的廣告已經(jīng)深惡痛絕,更喜歡那些人情味十足的廣告。如清華清茶廣告詞:“老公,煙戒不了,洗洗肺吧!”短短一句話,像一枚“情衣炮彈”,迅速使得消費者“投降”。在這過程中,消費者首先是感動和情感共鳴,繼而就會引發(fā)他們潛在的消費需求,為商家?guī)砹藵L滾財源。
同樣道理,父母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要學(xué)會“先處理情緒,后處理事情”。比如在孩子處于不愉快狀態(tài)時,他就會將所有外界信息“拒之門外”,這時父母無論說什么,他都很難接受。但是,如果父母先體諒孩子的感情,寬容和安慰孩子,先處理好他的情緒,使他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下,那么問題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