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其他常見皮膚病方
一、天皰瘡方
天皰瘡是一個以表皮內棘細胞松解為特點的自身免疫性大皰
性皮膚病。在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棘細胞間物質抗體。好發(fā)于中
青年,病程慢性,如不及時治療,預后較差。開始或瘙癢或不瘙癢,
在軀干或口腔粘膜出現(xiàn)紅斑大皰,或在正常皮膚上出現(xiàn)數(shù)個大皰,
皰壁可松弛,很易破裂而成結痂性剝蝕創(chuàng)面,尼氏征陽性;皮損漸
泛及全身,出現(xiàn)發(fā)熱、乏力、周身不適、納差等癥狀。水泡可持續(xù)數(shù)
周、數(shù)月不等。臨床常分為尋常型、增殖型、落葉型、紅斑型等4
種。
本病西醫(yī)治療主要采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中醫(yī)有
“火赤瘡”、“天皰瘡”、“蜘蛛瘡”等之稱。系由心火妄動,脾濕內蘊,
復受溫熱邪毒侵擾所致。治以清熱涼血,利濕解毒等法。下述諸
方可供臨床參考選用。
1.清瘟敗毒飲
生地40g,赤芍、銀花各15g,丹皮、黃連、黃芩、山梔、知母、玄
參各10g,石膏30g,生甘草6g,犀角5g(挫粉分2次兌服)。水煎,
分2次服,每日1劑。
本方出自《疫疹一得》,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之功。有報道運
用其治療反復發(fā)作性惡瘡(大皰惡瘡)
1 例,患者全身常發(fā)大皰惡
瘡10 余年,平均1~2 個月發(fā)作1 次,經(jīng)治療可控制癥狀,但易復
發(fā)。見全身均有大小不同、疏密不一的大小膿皰,頭面較多,軀干
及四肢較少,未潰破的皰內有混濁膿液,已破潰的肉色深紅。舌質
深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用上方治療20 余劑,停藥觀察,痊愈1 年
后,未再復發(fā)。
2.清脾除濕飲…赤茯苓、炒白術、炒蒼術、黃芩、生地黃、麥門冬、梔子、澤瀉、甘
草、連翹、茵陳蒿、炒枳殼、玄明粉各1 錢,竹葉20 片,竹心20 根。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出自《醫(yī)宗金鑒》,有清熱除濕,解毒止癢之功。適用于火
赤瘡。
3.解毒瀉心湯
黃連、牛蒡子、防風、荊芥、黃芩、梔子、元參、木通、石膏、知母、
滑石、甘草、燈心草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出自《外科真詮》,有清熱解毒之功。適用于火赤瘡。
4.蝦蟆拔毒散
寒水石、凈皮硝、川大黃、蝦蟆子各適量。上藥共研細末,和勻
備用。用時以水調涂患處。
本方出自《醫(yī)宗金鑒》,有清熱除濕、涼血解毒之功。適用于火
赤瘡未破者。
5.石珍散
煅石膏、輕粉、青黛、黃柏末各適量。上藥制成散劑,直接摻于
潰破處。
本方出自《外科正宗》,有清熱涼血、解毒生肌之功。適用于火
赤瘡已破者。
6.清濕解毒湯
蒼術、茯苓皮、澤瀉、豬苓、六一散(包煎)、牡丹皮、赤芍、金銀
花、連翹各9g,陳皮6g。每日1 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燥濕健脾、清熱解毒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增殖型
天皰瘡1 例,結果取得了明顯療效。
8.辨證系列Ⅲ方
方1:白鮮皮、土茯苓、金銀花、滑石各15g,豆黃卷、生薏苡仁、
連翹各12g,紫花地丁10g,山梔子、粉丹皮、木通、生甘草各6g。
適用于濕熱熾盛型:發(fā)熱口渴,皮膚粘膜紅斑,大皰,糜爛,滲液,黃
痂,脈弦數(shù),舌紅苔黃,多為紅斑型及落葉型。
方2:蒼術、厚樸各6g,陳皮、炒白術、炙甘草各10g,滑石、豬
苓、炒黃柏各12g,肉桂3g。適用于脾虛濕盛型:體胖,倦怠,口燥,
皮膚粘膜大皰,糜爛,滲液,脈弦細,舌胖有齒痕苔白,多為尋常型、
增殖型或久經(jīng)治療的慢性天皰瘡。
方3:蒼術、白術、扁豆、黃精各10g,赤苓皮、茯苓、生地、地骨
皮各12g,薏苡仁15g。適應證同方2。
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西藥配合服潑尼松。
有報道運用本系列方辨證治療天皰瘡22例,結果顯效10 例,
有效2例,死亡1例,其中9例因故未進行系統(tǒng)觀察。
9.清熱除濕飲
黃連3g,黃芩、生山梔、澤瀉、赤茯苓、連翹各9g,生甘草6g,
淡竹葉45
.g,生地12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 次,每日1 劑。有
清熱解毒利濕之功。
10.清解利毒湯
地膚子、白鮮皮、防風、桔梗、黃芩、梔子、丹皮各10g,銀花、連
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2g,赤芍、甘草各6g,生地30g。上藥水
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
11.加減土苓湯
土茯苓40g,茵陳、生薏苡仁、白鮮皮各12g,黃芩、黃柏、梔子、
苦參各10g,銀花15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有清
熱除濕解毒之功。
12.涼血除濕湯
梔子、錦燈籠、竹葉、澤瀉、六一散、白術各10g,生地、白茅根
各30g,冬瓜皮、茯苓皮各12g,黃連6g,金蓮花15g。上藥水煎取
汁,日服2次,每日1劑。有清心瀉火,健脾除濕之功。
13.解毒養(yǎng)陰湯
生地30g,元參、石斛、連翹、丹皮、知母、生甘草各10g,銀花、
天花粉、麥冬、白鮮皮各12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 次,每日1
劑。有益氣養(yǎng)陰,清解余毒之功。
14.加減益胃湯
鮮石斛、生地、黃芪各12g,麥冬、南沙參、玉竹、銀花、丹皮、黃
芩、梔子、綠豆衣、生甘草各9g,地骨皮15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
2 次,每日1 劑。有養(yǎng)陰益胃,清熱解毒之功。
15.系列秘驗方
(
1)野菊花、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各12g。水煎服,每
日1劑。
(
2)黃芩、連翹、馬勃、牛蒡子、元參、白僵蠶、陳皮、桔梗各
10g,升麻3g,甘草、黃連、柴胡各6g,板藍根15g。水煎服,每日1
劑。
(
3)連翹、花粉、赤芍、甘草、澤瀉、竹葉各10g,銀花、車前仁各
12g,滑石15g。水煎服,每日1 劑。
(
4)黃芪、銀花、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各15g,當歸、野菊花
各9g。水煎服,每日1 劑。
(
5)蒼術、白術、麥冬、澤瀉、炒枳殼各10g,赤茯苓、生地、連
翹、茵陳各15g,赤小豆、白花蛇舌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 劑。
(
6)山藥、綠豆衣、赤小豆各30g,天冬、麥冬、黃芪、黨參各
12g,白蘞、蒼術、白術、炒白芍、赤茯苓各10g,知母、銀花各15g。
水煎服,每日1劑。
(
7)生黃芪、肥玉竹、北沙參、銀花各15g,生甘草、地骨皮、赤
芍、玄參、孩兒參各10g,生地30g。水煎服,每日1劑。
(
8)黃連、蒼術、芡實、干蟾皮、生甘草各6g,白術、淮山藥、豬
苓、茯苓、蒲公英、車前子各12g,赤小豆、茵陳各15g。水煎服,每
日1劑。
9)生地30g,赤芍、丹皮、銀花、連翹、生山梔、黃芩、黃柏、白
鮮皮、地膚子、生甘草各10g,土茯苓、生地、生石膏各30g。水煎
服,每日1劑。
(0)當歸、防風、甘草各9g,生地、熟地各15g,白芍、秦艽、黃芩各12g。水煎服,每日1 劑。
(1)生地、淡竹葉、碧玉散各15g,元參、當歸、赤芍各9g,蟬衣3g。水煎服,每日1劑。
(2)牛膝、黃連、連翹、黃芩、梔子、貫眾、枳殼各9g,板藍根、半枝蓮各15g,牛蒡子6g。水煎服,每日1 劑。
(3)檳榔、黃柏、蒼術、苦參、地膚子、澤瀉、白術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
1
(4)黨參、白術、山藥、萆薢、車前仁各12g,六一散15g。水煎服,每日1劑。
(5)藿香、佩蘭、黃芪、孩兒參、白術、淮山藥、銀花、黃芩、地丁各12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各15g。水煎服,每日1 劑。
(6)銀花、生地榆、野菊花、秦皮各15g。煎湯外洗。
(7)滑石粉30g,綠豆粉15g,研末和勻外撲。
(8)綠豆粉50g,氧化鋅5g,樟腦1g,滑石粉加至100g,和勻外撲。
(9)黃連、細辛各等份為末,搽點口腔。
(0)黃芩、佩蘭各12g,生石膏30g。水煎過濾含漱。
(1)甘草35g,麻油500g。將甘草浸油內24 小時后,文火炸至深黃色,過濾去渣即成。外涂患處。(2)青黛、黃柏各60g,滑石、石膏各120g。各研細末,和勻, 麻油調涂患處。
(3)當歸30g,紫草6g,大黃面5g,香油300g,黃蠟120g。香
油浸當歸、紫草3日后,用微火熬至焦黃,離火去渣,再入黃蠟加火
熔勻,待冷后加大黃面攪勻成膏,外搽患處。
(4)芙蓉葉60g,梅片少許。共研細末,凡士林調膏搽患處。
(5)龍葵、五倍子各15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濕敷患處。
(6)煅石膏、煅人中白各9g,青黛、冰片各3g,煅月石18g,川
連15g,黃柏21.g
.g,薄荷09。研細末,麻油調搽患處。
(7)生地榆20g,黃柏、貫眾各15g。水煎取汁,冷敷患處。
(8)制爐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96g。共研細末,麻油調敷患處。
(9)路路通、蒼術各60g,百部、艾葉、枯礬各15g。煎湯外洗患處。
(0)楮桃葉、香附各60g,木賊草30g。加水濃煎取汁,外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