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惟坻
民國《相城小志》卷首,《纂志職員姓名表》記載:“總纂,江蘇省立圖書館館長,舉人陶惟坻,小沚。”卷末,有陶惟坻作于民國十八年(1929)的題跋。
民國《相城小志》卷首《纂志職員姓名表》
據《昆山縣志》《周莊鎮(zhèn)志》《南社人物傳》等記載,陶惟坻(1856-1930),字坻流,號小沚,以號行,昆山周莊人。其始遷祖陶汝益,字虞卿,明代揚州興化人,崇禎年間,為躲避戰(zhàn)亂遷至蘇州,在周莊講課授徒,后定居于此。父親陶煦(1821-1891),字子春,號沚村,同治三年(1864),撰成《重租論》,光緒十年(1884),撰成《重租申言》《減租瑣議》,二十一年(1895),將三者輯為《租核》。光緒六年(1880)至八年(1882),編纂《周莊鎮(zhèn)志》。著有《沚村詩鈔》《沚村手輯唐人百篇詩》《貞豐詩萃》《國朝醫(yī)學叢鈔》《醫(yī)學須知》等。
陶惟坻像(圖片來源于蘇州教育博物館官網)
光緒十三年(1887),陶惟坻參加院試,考中秀才。十四年(1888),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赴任河南省知縣,任所礦產豐富,向朝廷上奏開采礦產事宜,奏章被擱置,未能實行。二十四年(1898),因不滿晚清官場黑暗、昏庸腐敗,毅然辭職,結束十年宦海生涯?;氐街芮f后,開設讀書修德之廬,潛心教育事業(yè)。三十一年(1905)十月,與堂兄陶順甫等購買南柵徐氏民宅及相鄰的周莊巡檢司署為校舍,創(chuàng)辦元江兩等小學堂(因周莊屬元和、吳江兩縣而取名),任董事長兼校長。三十四年(1908)正月,籌資征用清遠庵空房,開辦貞豐女子兩等小學堂。一年后,力排眾議,在鄉(xiāng)議會支持下,將貞豐女子兩等小學堂并入元江兩等小學堂,更名為公立貞豐兩等小學堂,成為吳地男女學生同校就讀的先行者。宣統(tǒng)元年(1909),當選為江蘇省咨議局議員兼周莊鄉(xiāng)議會議長。
光緒戊子科《江南鄉(xiāng)試朱卷 》 陶惟坻履歷
民國元年(1912),當選為蘇州農務總會副會長。七年(1918)春,吳縣成立修志局,編纂《長元吳三邑合志》(即民國《吳縣志》),聘任為采訪員。十二年(1923),加入柳亞子、葉楚傖在蘇州發(fā)起組織的新南社。十五年(1926年),江蘇省政府聘任為省立第二圖書館(蘇州圖書館前身)館長。任職后,向圖書館捐贈一批家中珍藏圖書,制定“儲集圖書、供眾閱讀,表彰文化、鼓勵人才”的辦館宗旨,編印《蘇州圖書館一覽》,主編《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館刊》。十八年(1929),江蘇省成立《江蘇通志》編纂委員會,聘任為編纂委員會委員,主纂《職官志》。晚年,校注《淀湖小志》。十九年(1930年)七月,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著有《說文集釋》《陶小沚先生遺集》等。
陶小沚先生遺像碑
二十年(1931),為紀念其對于圖書館的貢獻,全體館員捐資,邀請著名畫家顏元(顏文梁之父)繪陶惟坻像,然后將其摹刻上石。此碑至今尚存可園內,題名陶小沚先生遺像。碑上,陶惟坻身穿長衫、手持壽杖,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像上端有跋語:“元和孝廉陶先生于丁卯歲蒞斯長館,劬悴三載,遽焉捐舍,同儕慨念,鐫石摹像,庸矢勿諼。辛未仲春,玉山陳定祥述同人意識?!?/span>
施兆麟
據民國《吳縣志》、民國《相城小志》和《相城區(qū)志》等記載,施兆麟(1873-1938),字濟眾,又字則行,相城楊家浜人。民國元年(1912)至二年(1913),任湘城市議會議員。十三(1924)至十五年(1926),任湘城市董事會名譽董事。相城施氏,為儒家大族、書香門第,居住楊家浜、施家兜等地,明、清五百年間,中舉人、進士者代有其人。民國《相城小志》卷四《人物》,記載南宋至清代施姓人物12人;卷五《科舉》,記載明清施姓舉人3人、貢生2人、諸生21人。其六世祖施守基,字貫伯,為明正統(tǒng)四年(1493)己未科狀元施槃后裔。施守基與沈德潛關系甚好,乾隆年間(1736-1795),沈德潛為其書齋題寫“古處是敦”匾額。五世祖施錫朋,字賓我,乾隆四年(1739)舉人,受業(yè)于沈德潛,精通經學。沈德潛《沈歸愚自訂年譜》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館于施偉士家”(施偉士即施守基),雍正二年(1724)三月,“赴生田王子鶴書家館徒”,沈德潛在施家授徒長達四年。
施兆麟像(圖片來源于《相城區(qū)志》)
施兆麟專心好學、砥礪奮進,飽讀詩書、知識淵博,為人質樸醇厚,熱心地方文化事業(yè)。他以搜羅地方見聞掌故、整理鄉(xiāng)邦文獻為己任,編纂相城地方志書是其夙愿,但苦于沒有時機。民國《相城小志》卷首《題記》記載:“兆麟少愧失學,稍長略知自勵,每思為地方網羅聞見,征之文獻,成一市之掌故,而苦無其時機。”
民國七年(1918)春,《長元吳三邑合志》修志局成立,聘任為名譽采訪員、分纂成員?!遁浀乜肌贰班l(xiāng)鎮(zhèn)”的相城村鎮(zhèn)、“田賦”的田圩等,為其修正?!读信分刑杖焕^妻何氏、《雜記》中樊德謙等,來源于其采訪稿。擔任采訪員后,秉承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態(tài)度,既走遍村鎮(zhèn)鄉(xiāng)野實地考察,搜尋文物古跡,進行精心考訂;又廣泛拜訪名賢詳細詢問,博采鄉(xiāng)里見聞,記錄口述歷史。期間,尋訪宋王皋、元張顯及子張伯顏、明劉玨、沈周等名人古墓,撰寫墓志銘、墓碑亭記,并請吳中保墓會立石保護;尋訪積善庵、采寶廟、陸云土地廟等祠廟庵院,或募資重修,或撰文立碑,并呈請吳縣知事頒發(fā)布告保護;尋訪明太仆少卿都穆、緇衣宰相姚廣孝等名人故居,予以憑吊。采訪工作歷時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日積月累,積累大量鄉(xiāng)邦掌故、文獻資料,形成采訪稿數冊。
施兆麟《重修陸士龍祠堂記》碑文
相城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地靈人杰、名賢輩出,但沒有專門地方志書記錄歷史、傳承文明、延續(xù)文化、表彰前賢和激勵后人。有感于清末民初時代經歷滄桑變遷、史料散失無從考證,施兆麟借此契機,啟動編纂《相城小志》,聘請江蘇省立圖書館館長陶惟坻、舉人沈惟驥分別擔任總纂、協(xié)纂,湘城市總董姚元桂、議長張世璋擔任主任,自己則擔任采訪主任兼編輯校對。民國十六年(1927)冬,《相城小志》完成初稿。十八年(1929),江蘇省成立《江蘇通志》編纂委員會,聘任為協(xié)助采訪員。十九年(1930),《相城小志》正式刊印。
施兆麟著有《普通古籍》六卷,家藏《楊家浜施氏族譜》。與郭巷施寶楠等謀劃編纂《蘇州施氏總譜》,廣泛搜集蘇州施氏家譜資料,積累厚達一尺,可惜尚未編成即離世。
《相城小志》
《相城小志》,有民國十九年(1930)上藝齋刊印木活字本,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蘇州圖書館等均有收藏。另有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1992年《中國地方志集成》、2019年《江蘇文庫·史料編》等影印本。目前,尚無點校、注釋本。封面有民國十九年(1930)吳蔭培題簽,卷首有民國十八年(1929)至十九年(1930)李根源、孔昭晉、曹寶書、王謇和吳蔭培等序,纂志職員姓名表、湘城鎮(zhèn)全圖、相城區(qū)圖、沿革、凡例、目次、施兆麟題記等。吳蔭培、李根源、孔昭晉任民國《吳縣志》總纂,王謇任協(xié)纂,曹寶書任協(xié)纂、采訪主任,均與施兆麟為《吳縣志》修志局同事。卷末,有陶惟坻跋、收支報告(記載認捐人捐款及經費支出等情況)。
《相城小志》
《相城小志》記事下限至民國十五年(1926),記述范圍包括現今相城區(qū)的陽澄湖鎮(zhèn)和渭塘鎮(zhèn)、太平街道部分地區(qū),主體部分分為六卷。卷一為市鎮(zhèn)、鄉(xiāng)都圩圖(附村莊)、川澤津梁(附圩岸),記載市2個、鎮(zhèn)6個,鄉(xiāng)(里)2個、都5個、圖51個、圩139個、村莊447個,湖泊3個、河流20個,橋梁113座、渡口26個、圩岸29個、圩岸記(公函)4篇,名勝28處。卷二為古跡坊匾、寺觀祠廟(附宅第)、冢墓、金石,記載古跡(物)16處(個)、牌坊3座、匾額29個,庵院53個、寺觀3個、祠廟77個,宅第43個,冢墓78座、碑碣103塊、器物22個。卷三為學校兵防(附莊倉、局所、各種社會)、田賦戶口、物產、風俗(附方言占驗),記載學校8個、厘卡4處、公所1個、報社1個、教堂2個,兵防9處、警所5處,義莊5個、善堂2個,門檻稅、魚鱗冊、田賦總額、萬后倉,戶口,物產191個、風俗109條、方言63個、占驗60條。卷四為人物(附流寓),記載本土人物116個、流寓人物6個。卷五為人物(列女)、釋道、選舉、雜記祥異,記載列女72人、釋教7人、道教5人、科舉190人、鄉(xiāng)飲大賓3人、薦舉召征8人,自治選舉董事會23人、議事會52人、省議員6人,雜記祥78條。卷六為藝文,著錄作者36個、著作91部,文26篇、詩115首。
陶惟坻像(圖片來源于蘇州教育博物館官網)
徐復、季文通等《江蘇舊方志提要》評價“是一部質量上乘的志書”,主要體現在采訪札實、體例創(chuàng)新、編纂認真、特色鮮明等方面,對后世具有借鑒意義。筆者經過研讀探究后認為,《相城小志》的意義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記錄歷史,延續(xù)文化
一是反映了清末民初歷史變遷、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比如,記載了學校、兵防、局所、厘卡、報社、教堂、自治選舉等新事物、新內容。二是反映了清末民初江南市鎮(zhèn)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比如,記載了田賦、戶口、物產、行業(yè)等生產、生活情況。三是反映了典型江南、魅力水鄉(xiāng)的地域特色。比如,輯錄姚士蘅《相城記序》、劉玨《晚歸陽城湖漫興》、錢棨《總管廟記》等鄉(xiāng)邦文獻,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史資料,賡續(xù)文脈,為后世開發(fā)利用提供依據;記錄風俗、方言和占驗,留下江南水鄉(xiāng)記憶,讓人們記住鄉(xiāng)愁。民國《齊溪小志》卷首,單鎮(zhèn)《序》評價:“比事屬辭,足資考證”。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一是體例上,繼承乾隆《長洲縣志》、民國《木瀆小志》等,又有所創(chuàng)新,比如首創(chuàng)了“都領圖、圖領圩、圩領村”的《都圖圩村表》。與同時期《香山小志稿》、《黃埭志》、民國《吳縣志》、《鄉(xiāng)志類稿》等對比,可以發(fā)現其獨特與創(chuàng)新之處。二是內容上,對乾隆《長洲縣志》《元和縣志》等有所繼承,對民國《吳縣志》及《相城區(qū)志》《湘城鎮(zhèn)志》《陽城湖鎮(zhèn)志》《渭塘鎮(zhèn)志》《太平鎮(zhèn)志》等有所影響,尤其體現在歷史人物、文物古跡、金石碑刻等方面。三是經驗上,展現了相城方志事業(yè)的領先水平,相城方志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提供了實地考察與資料搜集相結合的工作方法,證實了高素質、專業(yè)化方志人才隊伍對于高水平方志成果的重要性;對當下進一步做好方志工作、推動方志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具有借鑒、啟示意義。
表彰前賢,激勵后人
地以人重,相城與春秋伍子胥、西晉陸云、南宋王皋、明席應真、姚廣孝、沈周、都穆、清錢棨、沈德潛等歷史文化名人有著千絲萬縷聯系,是名副其實的文化高地。傳播、閱讀、和研究《相城小志》,能夠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提升自豪感、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后人更好地投身到相城開發(fā)、建設的宏偉事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澎湃熱潮中,以實際行動和優(yōu)異成績助推高質量發(fā)展,為相城實現后發(fā)先至,打造蘇州市域新中心,建設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數字化發(fā)展第一區(qū)積極貢獻廣大智慧和磅礴力量??渍褧x《序》中評價:“是編之中,于景仰前賢、表彰后生三致意焉……令后之讀是書者,油然生其敬慕桑梓之心……是志表敬之功,為不可沒也?!蓖蹂馈缎颉分性u價:其守先待后之功,不在常棠之輩下?!?/p>
作者:陳景周
來源:《方志蘇州》公眾號
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