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華
我們養(yǎng)蠶之鄉(xiāng)的小學生,課余都有養(yǎng)蠶的愛好,一只紙盒養(yǎng)著數(shù)十條上百條蠶寶寶,從蟻蠶直到結繭,朝探夜視,眼見日長夜大,其樂無窮。摘桑葉亦是一趣,放學后,跳跳蹦蹦往郊外桑樹林里一鉆,只聽得桑園里像童聲大合唱一樣,爬樹、采葉、摘桑葚,嬉笑耍鬧,玩夠了再鉆出來時,準能把你嚇一大跳:一個個的臉上滿是紫紅色的花道道,不是演戲,只為搶吃桑葚也。
暮春的桑園生機盎然,萬綠叢中萌出點點猩紅之火,幾度艷陽,幾場春雨,催長催熟了桑葚,累累欲墜。桑葚是聚花果,呈長卵形,單果粒粒飽滿,像粗大渾圓的魚子那樣,紫紅色的桑葚和油光光巴掌大的桑葉,相映成趣,紅腴綠肥。
摘桑葉免不了要順手牽羊采幾顆桑葚解饞,初次嘗新,盡挑鮮紅奪目的,入口滿嘴酸澀,吐猶不及。后來吃出經(jīng)驗來,就懂得專挑紫的來摘,“紅得發(fā)紫”恐怕源出于此了。除了摘取滿把桑葉外,還得用手絹包上一包桑葚帶回家,把它們擠壓成汁,讓甘甜醇厚的絳色原汁滋潤嘴唇和咽喉,此時此刻,才真正感到不虛此行。
幾顆桑葚下肚,雙唇染得發(fā)紫,十指尖尖“血”淋帶滴,怪怕人的。頑皮的孩子還要用桑葚汁在臉頰、頸項、手掌上亂涂亂抹,大人驀地見到嚇了一跳,以為出了什么大事呢!
桑葚向來不登大雅之堂,難在水果店里占一席之地。為此,春末夏初,桑葚熟了,鄉(xiāng)間婦女往往把自己打扮一新:盤著發(fā)髻,插上銀簪,戴上蠶花,身穿陰丹士林布緊身短衫,挽著扁平的圓竹籃,串街走巷叫賣:“桑果要啦!桑果要啦!”獨特的太湖口音,軟糯悠長地在屋宇墻壁間回蕩。那叫賣聲通常在飯后響起,隱隱約約在午間的夢境里縈繞,這大概是她們從蠶事家務里偷閑背上一籃上街換些零花錢。
這個時辰上市的桑葚多半是剛摘下來的,鮮美可口,若是上午上市的,就可能是隔夜貨了。
桑葚成熟之時,也是蠶兒即將上族,銀繭豐收在望的時候,因而叫賣聲不同于一般小販的粗聲吆喝,而是清麗中帶幾分期望,委婉中存幾許希冀,聽來動人,聞之悅耳。圓竹籃上蓋了塊潔凈的濕毛巾,揭開毛巾,一陣清香撲鼻?;@底鋪了一層厚厚的桑葉,葉面上堆成一堆紫水晶似的桑葚,閃光奪目。
賣桑葚不用秤,她們都隨身帶只藍邊白瓷小酒盅來舀,當年,一枚銅板能買得好幾盅桑葚。在采收旺季時,甚至車站、輪埠、茶肆、酒樓、書場、戲院、學校門口都有賣桑葚者的身影。唯恐天氣一熱桑葚酸敗,這時節(jié)的價錢低得異乎尋常,近乎白送!有時蠶事較忙,抽不出人手,只得任憑它爛掉,落在地上,回歸自然,化作深絳色的團花,又連綴成一片紫黑色的地毯。
桑葚呈紅發(fā)紫是高含鐵質和維生素之故,醫(yī)書上說它性寒味甘,具有補肝益腎、滋陰養(yǎng)血的功效,能治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腸燥便秘等癥。以前曾用它制成桑葚膏和桑葚酒,其汁則是最好的天然色素?,F(xiàn)在桑葚難覓,其制品已絕跡十幾二十年矣!
漫步鄉(xiāng)間,盡管桑園連綿,枝繁葉茂,卻很少長桑葚,偶見羞答答地露出一點芽頭,卻修不成“正果”。請教了蠶桑專家,始知這是桑樹品種改良的結果,只長葉不長果,唯求提高桑葉的產(chǎn)量和質量,俾使蠶壯絲美,增產(chǎn)增收,再說桑樹更新期短,亦難以結出果來。
伴隨著童趣,桑葚只能留在遙遠的記憶中了
寫于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