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青城山
屈建修
游山,要莫尋“道”,要莫尊“佛”,前兩者為出世,和儒家的入世組成中華文化的三大根系,滋養(yǎng)著千姿百態(tài)的旁枝而使百花齊放著。問道青城山, 可能是因為青城山是道家名山而已。游青城山也讓我無意中成了尋“道”之人。佛家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講眾生平等,慈悲救世。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欲清靜無為,修仙修真。儒家天人合一、注重道德修養(yǎng),中庸之道,三綱五常。而尋“道”在我看來只是順其自然而已。
入山門巧遇一道士同行,青衣長衫,頭留道髻,手拿浮塵,步態(tài)輕盈。一路的交談,讓我云里霧里的,只清晰的記得。道教“天師”張道陵因其山可仰天帝之居舍,歸自然之靈秀,蓋茅舍傳道于此。沿旁依小河,清風栩栩,翠綠茵茵的山路彎彎繞繞行進而入泰安古鎮(zhèn)。
古鎮(zhèn)有川西風格的小青瓦建筑房子,雕花閣樓,鱗次櫛比。青石板鋪就的彎彎街道。兩旁有清流緩緩流過。柳枝搖曳,山蘭清香。有獨特味道的臘肉讓人入俗,而品一口甘泉卻成就了回歸,使心悠悠然歸于平靜,閑坐竹椅之上好是自在。因為那一次的地震,看報道損壞是嚴重的,連文中未提及的“泰安寺”聽說已不復存在。真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jīng)》)。
過吊橋沿山路前行,飛泉幽潭、奇峰連綿、秀壑參差,亭以山立,應用自然之物,如樹皮、枯枝、古藤、樹根搭建的亭臺歇腳之處巧妙地融入自然,也契合了道家“抱樸歸真”“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高出眺望,真有了“古人閑游知天趣,今人尋道入山來”的感覺。
青城山清幽,幽靜的讓人不敢大聲說話,這里也是動物的王國,動物的種類很多,而我卻只有聽到紅嘴相思鳥的飛鳴。“青城山下白素貞”的故事依舊相傳著。掛壁小道入萬佛洞,莊重威嚴的百佛正襟危坐。深處別有洞天,自然形成讓人拓展著想象,左右連綿的石壁如無窮盡尊佛陀皆盤腿禪定,錯落巖間,巍峨震撼??傆X得這里對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是一種牽制(游此也是有意的), 而《莊子?山木》云:“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頓讓我釋然。
小道來往的游客很多,總不免磕磕碰碰,以至于因磕碰發(fā)生口角“言不入耳”者有之。想著《莊子?知北游》句:“大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尋自然而行為違背不覺得可笑嗎?
白云古寨是青城山最好的觀景平臺,本是想去的。獨行加上掃興讓我租了把上山的轎子徑直朝山下走去。
就這樣離開,尋“道”而“道”非“道”也。也是自我本性的原因,如《莊子?繕性》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