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對于我一個受傳統(tǒng)教育影響很深的中年大叔而言,在這部小說中,最讓我難以理解的有這樣幾個方面,也許這正是這部影片的與眾不同之處:一是漢娜與米夏之間的感情糾葛。二是漢娜的身世,以及她為了維護尊嚴所付出的沉痛代價。三是米夏對于漢娜的態(tài)度轉變以及漢娜的悲慘結局。
除了失去愛,沒有什么是最糟糕的
——《朗讀者》讀后感
《朗讀者》是譯林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圖書。它的作者是本哈德·施林,法學博士。曾在波恩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現(xiàn)在柏林洪堡大學任教職,并擔任北威州憲法法官。曾獲德語推理小說大獎?!独首x者》無疑是他最轟動的作品,先后榮獲四個重要獎項。
在看完這本書后,我同時還看了由同名小說改編的,2008年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wèi)·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等人主演的英國電影《朗讀者》。
故事講述一名20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少年米夏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夏后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已經成為一名因戰(zhàn)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由于她在戰(zhàn)爭后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wèi))。米夏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夏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對于我一個受傳統(tǒng)教育影響很深的中年大叔而言,在這部小說中,最讓我難以理解的有這樣幾個方面,也許這正是這部影片的與眾不同之處:一是漢娜與米夏之間的感情糾葛。影片前半部分講述了少年邁克偶遇公交車檢票員漢娜,兩人之間維持了一段情欲糾纏,這場情欲之戰(zhàn)。如果影片只停留在相差21歲的男女主角之間的看似畸形的戀情,那它必然會像很多愛情電影一樣隕落于浩瀚的電影海洋中。但本片僅僅用這段忘年戀作為全劇的引子,影片的主題遠比這個來的深刻,影片的真正魅力在漢娜不辭而別之后才體現(xiàn)出來。
二是漢娜的身世,以及她為了維護尊嚴所付出的沉痛代價。漢娜是一個文盲,這原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瑕疵,不值得她為此付出如此沉痛代價。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為了這個秘密,她兩次舍棄升職的機會,一次是離開了西門子工廠去了集中營,一次是離開公交公司,甚至為此不惜承認了不屬于自己的罪名,受了二十年的監(jiān)禁。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審判的法官以及同案的犯人都有很多讓人們所不齒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昔日的同事異口同聲的指責漢娜是教堂事件的負責人,好讓她承擔所有的責任。
三是米夏對于漢娜的態(tài)度轉變以及漢娜的悲慘結局。米夏很喜歡漢娜,所以長期堅持為漢娜讀書,卻不給她寫一封一個字的信件。漢娜學會了寫字,學會了閱讀,卻最后選擇了自殺。相對來說,我更能理解漢娜的心理,她學會識字,學會書寫就是因為米夏的關心,但是米夏只愿意給她讀書,不愿意給她寫信,這讓她灰心失望,讓她不再嚴格自律,變得放任自流;而探視之后,米夏卻明確的告訴她,他們不會一起開始新的生活,這無疑讓漢娜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當然,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無法裂解理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和目的,所以我們很難評判他們之間到底誰對誰錯,也許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沒有絕對的對和錯。
最后要說的是,當我看完這本書(這部電影)的時候,在我的腦海里都出現(xiàn)了很多西方的小說或者電影。比如說,《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那個曾經引誘瑪絲洛娃,讓她沉淪墮落,雖然最終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為了營救瑪絲洛娃而到處奔波,甚至和自己所在的階級決裂,但最終還是無法獲得瑪絲洛娃的原諒。我還想到了《廊橋遺夢》,想到了風姿綽約的女主人弗朗西斯卡與攝影記者羅伯特之間的風流韻事;想到了《羅馬假日》中皇室公主與一個美國平凡記者的浪漫故事。但是,這一切都沒有《朗讀者》帶給我的思想震撼。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段感情,更是一段愛情故事下的人類生活的反思,尤其是關于人類的生存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