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洞提問:
我女兒上初三,有時候會和我們頂嘴,但不是那種叛逆的孩子。平時待人溫和,有些在意別人的評價。目前主要問題是,在學習上不管我和她爸爸怎么勸,她都顯得懶洋洋的,沒有精神,干事沒有效率、磨磨唧唧。我們想帶她去醫(yī)院,尤其是去急診或重癥監(jiān)護室呆上一天,這樣能激勵孩子嗎?她的狀態(tài)能有所改觀嗎?
壹點心理專家團樹輝(實戰(zhàn)派心理咨詢師、樹輝心理創(chuàng)辦人):
查看原圖
剛看到你的問題時,我都驚呆了:父母是怎么想到通過嚇唬孩子來解決問題的,難道不擔心把孩子嚇壞嗎?如果僅僅憑借我所看到的問題來展開咨詢,我想我會以一種不太友好的方式開頭。
我可能會說:“難為你怎么想出了一個這么好的主意,您是醫(yī)生嗎?您自己在感到工作沒有干勁兒、生活沒意思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用這種方法試一試呢?”相信我這樣一說你肯定會感覺不舒服,因為這樣的回答已經不是在幫助你解決問題,而是有些“嘲諷”的意味了。可是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先等一等,一個如此令我感到驚訝的問題背后,一定另有隱情?!?/p>
心理學里把我內心出現的這個聲音叫做“節(jié)制”。我為什么會感到驚訝呢?是因為我對你的想法不理解,而不是因為你的想法有多么不好。當我覺察到這一點,我會試著重新理解你。
當我仔細看完你的問題,我發(fā)現自己開始理解你了,面對孩子在初三呈現出的狀態(tài)你很焦慮,你對她的一些行為表現很不理解。但同時你也看到了孩子的優(yōu)點,比如她待人溫和,雖然有時候頂嘴,但是稱不上是叛逆,我覺得你對孩子的這些理解都是正向的,有利于你和孩子的相處。
但是你不理解孩子為什么會在意別人的評價,都到了初三這么關鍵的時刻,為什么面對學習,不管你怎么勸她都是懶洋洋的、沒精神。你可能在想:“都到這么關鍵的時刻了,怎么還有功夫在乎別人的評價呢?到了該沖刺的時候了,怎么不能咬咬牙沖上去呢?”
你看,在你和孩子之間隔著一堵墻,這堵墻的名字叫做“焦慮”,面對她的事情你比她還著急,你比她還焦慮,在這種狀態(tài)下你首先需要做的不是激勵她,而是處理好你的焦慮。
你要接受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對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們非常需要來自外部的積極評價,所以你女兒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她成長到這個階段呈現出的客觀規(guī)律。中考很重要,但是我們接受并遵循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更重要。
面對中考,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壓力,她比誰都清楚學習的重要性,所以這時候不需要你用常規(guī)的方式去勸她,而是需要在她愿意的時候和她討論,面對即將到來的中考她需要你做什么。
這樣你既能緩解自己的焦慮,也能幫助孩子緩解她的焦慮。如果孩子沒有明確的要求,父母做好自己日常該做的就可以,如果孩子需要幫助,父母可以及時出現。
你可能會問:“我如果按你說的這些去做,問題就能解決嗎?”我要誠實地告訴你,我不確定結果會怎樣,但是肯定會比你現在把觀察到的孩子的一些表現指認成“懶洋洋、磨磨唧唧、頹廢”要好得多。
因為你也說了,你的孩子是很在乎外部評價的,當你帶著這些評價去和孩子相處時,可能還不等你開口她就會拒絕和你溝通了。
我還可以肯定,這遠比你在過度焦慮的狀態(tài)下想出來的主意更可行。你帶孩子去醫(yī)院無非是想告訴她:“和處于病痛中的人相比我們要幸福太多了,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呀……”然后希望孩子可以因此受到啟發(fā),孩子最好這樣想:“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你的這些想象很難在孩子身上實現,因為你過度焦慮,把孩子的表現理解為她不懂得珍惜,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qū),這遠遠比焦慮那堵墻更可怕。
當你這樣實施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兩個問題,第一,你的這個想法很難實現,孩子不可能去醫(yī)院呆上一天;第二,即便她為了你不再嘮叨勉強同意了,你發(fā)現她回來后沒什么變化,因為她的問題不可能按你想象的解決。
如果你能像我理解你的問題那樣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明白你需要重新看待孩子的行為,如果你愿意嘗試一下,我很期待你在嘗試過后的反饋。
作者樹輝:實戰(zhàn)派心理咨詢師、樹輝心理創(chuàng)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