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萍鄉(xiāng)兒童樂園里,一段男子帶著妻女突然掌摑女店員的視頻,上了熱搜。
被打女店員稱,因兩小孩在店內(nèi)打鬧后臉上有刮傷,該家長遷怒其沒有報警,在爭執(zhí)中突然當著妻女的面對其進行毆打。
網(wǎng)友評論一片唏噓。
“給孩子做了個好榜樣啊?!?/p>
“這種暴躁脾氣家庭長大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也很容易受到影響。”
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說的不是父母怎么去教孩子,而是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盡責,孩子就明白了擔當;父母仁愛,孩子就明白了善良;父母誠信,孩子才不會撒謊。
正如楊瀾所說:“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p>
可這世上有多少父母,親手把懵懂無知的孩子往“熊”的路上越推越遠。
1
父母的“壞行為”,是孩子成長中的毒瘤
父母最大的惡,是成為孩子的毒。
“兩娃打鬧引家長互毆”的新聞才也曾引起一片沸騰。
隨后,這個媽媽和剛剛趕來的另一方媽媽廝打在一起,再然后又加入了雙方的親朋好友。
兩個小孩之間的玩耍打鬧,最后竟然是大人之間的群毆。
其實那個被媽媽要求打回去的小孩,他所打的每一下,都不是他的心甘情愿。
為人父母,也許并不是真的要教孩子以暴制暴,但恰恰是這樣的“壞行為”,
硬生生的給孩子們上了一部暴力教育大片。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strong>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個“波波玩偶實驗”,將72名孩子分成2組,分別去觀看帶有攻擊性的和非攻擊性的成人行為。
之后,觀看過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對待波波玩偶時的暴力傾向明顯比較強。
班杜拉由此得出結(jié)論:成人的暴力行為引導了孩子的暴力行為。
孩子成長的本質(zhì),是為了知道對錯,學會負責。
如果父母有道德,行為高尚,那么孩子就能從他們的言行中懂得分辨對錯,懂得負責。
可當孩子需要“食物”時,有多少父母是以自己的壞行為,給孩子喂食了“毒藥”啊。
2
每個熊孩子背后,都是過分溺愛的父母
父母的溺愛,是毀掉一個孩子最直接的方式。
《都挺好》中的二哥蘇明成,從小就被媽媽溺愛,沒受過半點委屈。
和妹妹搶東西吃,吃了虧就打妹妹,沒考上大學那就花錢上,想去旅游找媽媽,結(jié)婚娶妻媽媽把房子酒席都幫備好。
與其說蘇明成啃老,不如說是蘇媽媽主動奉上去給他啃。
如此溺愛下,蘇明成長成了不折不扣的“媽寶男”,專業(yè)啃老,成天搜刮父母的血汗錢。
甚至,他對自己的親妹妹拳腳相向,打得蘇明玉皮開肉綻。
最終,蘇明成被控坐牢。
心理學上的PAC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的發(fā)展與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方式有關(guān)。
在過度關(guān)愛下長大的孩子,其人格不健全的比例高達80%以上。
而不健全的人格,最終導致孩子一步一步的偏離成長軌道。
為什么我們對家長掌摑店員、“媽寶男”蘇明成的種種惡行如此憤怒?
是因為這些父母不知道他們的溺愛多沒底線,他們更不知道這樣的溺愛傳輸給孩子后,孩子將走向多么恐怖的深淵。
溺子如殺子,父母對孩子有多溺愛,傷害就有多大。
武志紅說過,父母的影響,精簡成一句話就是“誰是父母,誰就是命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里所說的看,絕不是在孩子三歲和七歲時袖手旁觀“看”出來的,而是父母們“愛”出來的。
慈愛,是春風化雨,溺愛,終會毀其一生。
3
真正的教養(yǎng),就是拼爹
社會學家認為:人是出生兩次的生物。一次是肉體出生,一次是靈魂覺醒。
而靈魂的美丑,則和家庭環(huán)境成正比關(guān)系。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區(qū)別只是父母如何做。
育兒作家珍妮·艾里姆說過:“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lǐng)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畢竟,父母先美麗,孩子才動人。
要知道,孩子不是學你說什么,甚至不是學你做什么,而是學你做怎樣的一個人。
1、要有溫柔而堅定的態(tài)度
比如孩子淘氣了,反復去按鄰居家的門鈴。
父母帶他去道歉后,可以在他寫作業(yè)時,反復敲他的門,直到他意識到被人戲弄有多煩躁。
沒有天生不守規(guī)矩的孩子,只有從不施教的父母。
2、做什么,比說什么更有用
浩浩不小心把玻璃瓶掉進水池,媽媽并不是責罵他,而是走進水池,徒手撈了半個多小時,把碎片都撿起來。
即使手指被刺破,她也一言不發(fā)。
這期間,浩浩在邊上站得筆直,局促而擔憂地一直望著媽媽。
看過媽媽池中撿瓶渣,浩浩可能還是會犯錯,但肯定不會再輕易犯錯了。
孩子,是父母的產(chǎn)物,孩子,更是教育的產(chǎn)物。
3、榜樣,是最偉大的力量
寶寶問地上的腳印是干嘛的?爸爸媽媽還有外婆耐心地給他解釋是排隊的,并且整齊地排了隊給他看,于是寶寶也跟著乖巧的站好。
父母良好的示范與嚴格的管教,能夠幫助孩子深刻理解并遵守公共場所行為準則。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耳薰目染中或好或壞的移植到了孩子的身上。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花蕾,但是最后能不能開花結(jié)果,就看父母澆灌的是養(yǎng)分,還是毒藥了。
澳大利亞國家兒童反欺凌協(xié)會(NAPCAN)拍過一個短視頻。
過馬路時,父親將喝完的飲料罐扔在地上,身旁的兒子也隨手一扔,發(fā)出了兩聲清脆的聲響。
開著車的母親豎起中指沖旁邊的司機破口大罵。后排的兒子也學著母親的樣子,扯著喉嚨喊著臟話。
短短的一分鐘視頻里上演了數(shù)十對父子和母女,父母的每一個舉止,每一句話語,孩子都復制下來,一模一樣,讓人看得心酸又難過。
影片最后說“Children see, children do”(你的所作所為影響著孩子的一切)。
哲學家塞內(nèi)加說過:“教誨是條漫長的路,榜樣是條捷徑”。
孩子成長的這些榜樣,會刻在內(nèi)心深處,成為他們難以抹去的一脈相承。
從幼兒到少年,從青春期到成年人,孩子的每一步都在構(gòu)建他們下一段的人生,每一步又都重復著父母上一階的教誨。
甚至孩子的孩子,也重復著父輩的命運??梢哉f,父母就是孩子命運的預兆師。
臺灣作家黃淑文說過:“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給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他們所看見的人。”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啊。
所以,每一個父母要做的,就是去煥發(fā)自己的愛和溫暖,對他人,對生活,也對世界。
因為你自己的愛和溫暖,才是喚醒每一個孩子心靈之路的那道光。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像電影《怦然心動》里的朱莉那樣,因為父母而遇見那個最好的自己:
“我很高興自己有這樣一個家庭?!?/p>
“畢竟,我們都知道”
“他還是個孩子啊”
“所以更要好好的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