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安全感,在小時候尤其需要,因為我們必須通過大人的給予來保障生命安全。我們都在尋找一種被愛的感覺,或者感覺有人是我們可以依賴的。
在我們早期的生命經歷里,獲得“被愛”“被關心” 的感覺其實很重要。因為,它是孩童時期安全感的來源, 某種程度上也塑造出我們是什么樣的小孩,以及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受。
當我們可以輕易地提取“被疼愛”與“被理解”的經歷時,自然容易有安全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小孩, 其實也比較能夠容易信任身邊的人,或者相信環(huán)境是友善的,容易建立或者拓展生活圈。這種“被疼愛”與“被理解”的經驗若是匱乏,會影響到我們的安全感,進而在工作或情感上過度付出,并且消耗自己。除此之外,這些經歷通常會內化成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在親密關系中,感覺到安全是重要的,而這也是我們希望親密關系帶給我們的。當你有安全感時,便能夠安心做事,情緒起伏也較少。更重要的是,會感覺自己被愛,也有能力愛人。
維系親密關系向來都不容易,因為在關系之中總會有犧牲、妥協與許多的自我調整。有些人在親密關系中把安全感完全建立在另一個人身上,在關系中只渴望被照顧與陪伴,讓自己可以擺脫“一個人的自己”,有時候會因為對方愛自己就開始將不安的情緒呈現出來,在愛情里上演了一段又一段不安與惶恐的內心戲。
“他沒有及時回復我短信還不是不愛我了?”
“他沒有主動關心我”是不是不愛我?”
即便另一半已經很努力,也調整了,仍然感覺巨大的不安。這些源自不安的期待,會使他(她)們與另一半猶如強烈失衡的天平,壓垮彼此間信任與相愛的能力。
當你無法看清楚不安的來源、了解真正不安的源頭時,再多愛的保證給你的也只是短暫的心安。當你無法重新相信、練習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練習肯定自己時,再多的愛情經驗也只是驗證你不值得被愛。
缺乏安全感不僅表現在親密關系中,還會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哪些人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童年缺少被愛與被理解的經驗時,長大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如果你有一對做事總是急躁的父母,就容易為自己動作慢而感到焦慮或厭惡。由于這個“內在大人”斥責你的聲音已經重復數千萬次,讓你深信這么慢的動作是很糟糕且無藥可救的;或者,你一直生活在繁忙的都市里,經常接收到外在環(huán)境會讓你覺得你動作慢的眼光或語言,在你沒有篩選的情況下(我們往往不知道可以篩選),也會內化為環(huán)境與文化對你的批評,因此它成為你生活的框架, 拿來作為自我限制、自我批評的標準,也讓你一直看不見自己的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很多父母過早在小孩身上施加競爭的壓力,在比較文化里讓小孩從小就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因此不值得被稱贊,也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
在孩子被責罵或受到羞辱之后,心里感知到的“大人對我的討厭”。也許他們在理智上會知道父母是為自己好,但在心理上會用我們所認為的“大人對我的討厭”來討厭自己,他們的內在會開始用大人的語言,不斷重復抨擊自己。而在被抨擊之后, 讓人變得更畏縮,甚至造成多做多錯的局面,因此更無法原諒自己。更加缺乏安全感。
為何會缺乏安全感
一般而言,安全感缺失者的內在聲音會充滿對自己的批判與否定──
1. 批評:“你怎么可以把事情做成這樣?。磕阏娴暮茉愀獍?!”
2. 懷疑:“你真的可以嗎?這件事很困難啊!”
3. 否定:“你以為你是誰啊?你怎么可能把這件事做好!”
4. 無助:“?。]辦法,沒辦法啦!這件事沒救了!”
5. 威脅與恐嚇:“你沒做好就慘了,什么都沒了!”
一旦內心出現這些聲音,我們身上就會出現很強烈的焦慮和不安,使我們很難沉著面對事情,因此更容易出錯, 更容易應驗對自己所認定的“你就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假設。這些負面聲音的認定,通常是經年累月下來,成為自己的標簽,也成為更難擺脫缺乏安全感的狀態(tài)。
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 之父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就在情緒ABC 理論中提出,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行為的直接原因則是每個人對激發(fā)事件A 的信念B(Belief)所導致的。
所以,缺乏安全感這樣的感受,往往是因為內在有很多對自己的非理性或不合邏輯的信念,像“我不被喜歡”“沒有人要跟我做朋友”。什么樣的信念就會引發(fā)相對應的感受和行為,而我們通常是通過學習來鞏固非理性信念的。
我們需要意識到非理性信念,明確地辨識它,并且開始駁斥或挑戰(zhàn)這個信念。
如何重建安全感
在《認知的重建:從內在強大到外在精進》這本書中,吳姵瑩認為,我們需要返回被情緒加工的記憶現場,還原現場,重新認識當時的事件,建立起全新的認知。通過深入感受自己,安撫當時內在受傷的“內在小孩”,辨識出 “內在大人”——那個內化社會、父母或是教養(yǎng)者的大人形象。
很多人在看見自己的“內在大人”和“內在小孩”后, 才開始真正意識到“外面沒有敵人”這個概念。
我們時常以為敵人在外面:如果我沒認真工作,父母會對我失望,另一半會指責我,老板會把我開除,將這些人的期望背到自己身上,卻忘了自己才是那個最嚴厲的監(jiān)督者,是那個最不滿意自己的人,外人的聲音就能成為內在聲音的放大版。你不知道的是,不斷消磨自身尊嚴與價值的,是你內在的聲音。
簡單來說,這個像大人一樣的內在形象,其實也是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外在環(huán)境所帶給我們的社會價值觀, 各式各樣的文化、次文化、規(guī)則、潛規(guī)則,塑造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
當“內在小孩”需要我們時,我們可以去當我們一直以來渴望的理想大人——那個會包容、給出理解與溫暖的大人。
我們通過認識這個“內在大人”的人格,并學會與他相處,就能讓我們“內在小孩”的人格感覺自在安心,所有的內在人格就有辦法好好共處。同時,我們就有辦法使自己擁有自信與自在的生活。
有些人面對不安習慣通過轉移注意力去逃避情緒,通過讀書,通過音樂把自己從悲傷的情緒中抽離出來,
當感到不安時就開始與不安對話吧!如果那種不安就快要吞噬自己了,讓自己感覺快要窒息了, 就讓它流動吧!通過感受與呼吸,去與更深層的自己相遇。你會完好如初,甚至會感受到自己的勇敢與力量!
安全感是練習得來的,是一次次與自己對話、一次次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當我們只有有辦法對自己的情緒和安全感抽絲剝繭,能對自己的不安給予理解、支持和陪伴,成為自己穩(wěn)定的后盾,才能成為自己永恒的支持者。
除了安全感的問題,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無法察覺的固化認知帶來的生活問題,比如情緒問題、“認同上癮癥”,匱乏感問題等,吳姵瑩在《認知的重建:從內在強大到外在精進》中結合多年心理咨詢經驗,找出我們思想中的固化認知,分析固化認知帶來的問題:脆弱、膽怯、情緒化等。四個步驟重建認知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不斷升級,讓內在成長帶領外在突圍。希望你能在閱讀完本書后,收獲全新的認知,擁有高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