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為什么人際關系中需要懂得拒絕之前,先說說那些生活中不懂得拒絕別人的場景。
“每次都不懂拒絕,讓別人覺得幫他成了理所當然?!?/p>
“明明不順路卻常常給別人帶各種東西?!?/p>
“談了好多自己不喜歡的男朋友,交朋友的時候委屈了自己很多次,現(xiàn)在才學會拒絕,太后悔了?!?/p>
“不知道怎么拒絕別人借錢的請求,也不知道怎么去找不自覺還錢的人要錢?!?/p>
......
有的人懂事又敏感,缺乏安全感和天生的自卑,遇到事情常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上述場景都是生怕自己的拒絕惹得他人不愉快,可最后往往不愉快的人都是自己。
就像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寫到的:“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所有的人際關系,得以健康維持下去的,并且往積極方向繼續(xù)發(fā)展的,往往都是那些有來有往的,共同經營的,只有平衡,才能永恒。無條件地付出,只會讓另一方無止盡地索取。
我們經常在人際交往中談論到“討好型人格”的問題。其實不懂得拒絕,就是潛意識里的一種變相討好。害怕拒絕他人后會遭受的不滿,總是在尋求各種認可,這都是內心不安全的表示。
不懂得拒絕的人經常會在事后意識到整個事件的不平等性,意識到自己需要表達訴求和不滿,但當下一次有人請你幫忙時,本能還是會順應環(huán)境體恤他人,即使內心有著抗拒感。
因為不懂拒絕被迫維持的人際關系,是最煎熬不過的了。對方只因為你是“老好人”所以一次次的索取,而你也因為“不懂拒絕”,無從去舍棄這段不平等的關系。
無法做到直接拒絕不是怕失去朋友,有的時候提出請求的可能連朋友都算不上,或者只是純粹的陌生人。無法果斷拒絕直視怕被道德綁架,怕被指責。
怕看見對方帶著弱者立場的失落,那些失落是有著具體聲音的:這么點兒小事,舉手之勞而已,都不愿幫我忙,你一點都不善良。
沒錯,很多請求和幫忙都打著“舉手之勞”的旗號,拒絕這些“舉手之勞”被刻畫成了不善良、刻薄和自私。
所以,我們變得不敢拒絕,我們怕那些失落背后的譴責,被迫去做著一件又一件違心的事情,浪費掉自己無數(shù)的時間和精力,最后換來的只有那一句輕飄飄的“謝謝”和從此之后的“得寸進尺”、“理所當然”。
如果只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那么應該也占用不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吧,為什么對方不能親力親為呢?
道德從來都只應該是用來自我約束的,不該用著道德的名義去綁架他人。我們之所以需要人際關系的“斷舍離”,需要懂得適時拒絕,就是要通過拒絕去識別生活中這些用“情分”和“人情”去綁架我們的人。
因為,懷著真誠的心接近你的人,不會因為一次拒絕就遠離你,而因為你的拒絕就此冷淡的那些人,從一開始就是不懷善意的。
從心理學上來講,比起討好型人格,敢于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的人,是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喜歡的。
當一個人明確表達出對一件事的不滿和拒絕時,對方反而會有一種近乎本能的畏懼,為了將這種畏懼合理化,會在潛意識里將這種“畏懼感”歸結于對方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畏懼”被模糊成為“尊重”。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什么時候你的訴求會獲得重視?是你說“不”的那一次。
而有著討好型人格的“老好人”,維持每一段關系都是由自己的“好”提供的,于是很難獲得對方真正的重視,并且你本身的特質也會在這段關系中被完全地忽略甚至蔑視。
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我們建起來的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我們的個人內在領域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
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和情緒負責。健康的個人邊界應該具有以下特質:清晰的、保護性的、堅固但靈活的、為自我建立的。
總是不懂得拒絕的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一次次丟棄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個人邊界越來越模糊,你開始去照顧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而忽視了自己。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任由他人肆意越界。
不喜歡的人,直接拒絕,便不會有無謂的消耗;不想幫的忙,直接拒絕,便不會耗費多余精力;不想借的錢,直接拒絕,便不會有接下來的擔憂和焦慮......很多時候其實直接拒絕,會省去很多沒有必要的煩惱和憂愁。
學會拒絕、懂得克制,別消耗自己的熱情,去強迫自己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討好自己才是人生的第一要事。
懂得拒絕是人際交往中的必要篩選環(huán)節(jié),那些在你拒絕后依舊留下來的人際關系,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維持、需要真心對待的健康的人際關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