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我國很多醫(yī)書有記載,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遍插茱萸少一人”,讓更多人認(rèn)識了茱萸。茱萸有吳茱萸和山茱萸等品種,唐詩中的茱萸是指“吳茱萸”,別名吳萸,古人多用于辟邪。這里要講的是“山茱萸”,又叫萸肉。
吳茱萸多是在江南地區(qū),溫陽止瀉、理氣止痛,有氣味,有小毒;山茱萸北方多見,補肝益腎,澀精固脫,常內(nèi)服不外用。
山茱萸用作藥材,最早記載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古代炮制后叫“棗皮”,入肝、腎經(jīng),補腎精、抗疲勞,在陜西、山西、河南、江浙一帶有分布,以秦嶺太白山區(qū)的最好。2018年,山茱萸被列為藥食兩用藥材。
山茱萸,果肉和果核都有藥用價值,但為什么偏偏叫萸肉?因為山茱萸入藥是山萸肉或酒萸肉,要把核去掉。山萸肉收斂固澀,酒萸肉溫補肝腎,如果不去核服用,會產(chǎn)生滑精問題,且?guī)Ш说纳杰镙?,加工成本低,也更便宜,一般售賣時要求先去核。
山茱萸的作用主要有6條:
1、治大汗虛脫:有的人不論寒暑,動不動就滿身滿頭大汗,這是心氣不足生虛的表現(xiàn),因為汗是心之液,作為津液的一種,流失太多不是好事,用萸肉的止汗、收斂作用,能糾正過來,能調(diào)元氣衰、下元弱的問題,適用于汗多、久病、大病、四肢發(fā)冷等情形,可人參、附子等補氣、救逆、回陽的藥材共用。
2、治腰膝酸軟:多見于中老年人,上樓梯、走遠(yuǎn)路腰腿受不了,行動遲緩。肝主筋,腎主骨,腰腿酸軟是肝腎虛虧的表現(xiàn),山茱萸是肝經(jīng)、腎經(jīng)皆用,如果與杜仲同用,效果更好。
3、治夜尿頻多:有的人晚睡起夜多,睡眠質(zhì)量差,在冬天還容易感冒,這是腎陽不足虧虛的表現(xiàn),腎主水,通常腎經(jīng)將水液向上運行到上焦、中焦,但腎陽不足,水液只好下行下沉,引起尿多。山茱萸溫腎經(jīng),如果與巴戟天、破故紙一起,溫腎效果很好。
4、治耳鳴眩暈:老年人多見,主要是衰老退化引起,但由于青年人熬夜多,日漸傷陰,耳鳴眩暈也不少見。耳為肝之竅,有嗡嗡響證明肝陰不足了,山茱萸入肝經(jīng),可溫補肝腎。說起六味地黃丸,其中的三補之藥:熟地黃、山藥,再加上萸肉,就成為“國民神藥”的主打了。
5、治內(nèi)熱消渴:主要表現(xiàn)為口干、傷津、熱火盛、易饑餓、身體消瘦等問題,現(xiàn)代稱為糖尿病。這是內(nèi)火熾盛的表現(xiàn),是體內(nèi)水虛了。山茱萸收斂滋補,如同補水,則內(nèi)火自降,可與生地黃合用增效。
6、治崩漏帶下:治婦科疾病中的月經(jīng)過多、量大等表現(xiàn),可以用山茱萸改善,也是看中了善下邪氣、收斂固脫的功效,用藥以山茱萸配當(dāng)歸、白芍等。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茱萸含大量果酸、維生素、鞣質(zhì)等,可提升免疫力,抗菌消炎,降糖抗衰老等,平時用量多在6—12克。
由于其對癥陰陽兩虛,微溫,濕熱體質(zhì)表現(xiàn)為口苦、舌苔膩黃、小便赤短、大便粘滯等,則不適用,小便淋漓的癥狀也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