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鐘樓與鼓樓似乎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標志。然而在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天津老城里,只見一座沒有鼓的鼓樓。盡管如此,它依然是這座城廂的核心,以那早早晚晚清脆的一百零八響喚醒七十二沽里的繁華。
鼓樓高聳,迎八方來客;鐘聲悠遠,送四海賓朋。走過悠悠六百多年的歷史,歷經(jīng)兩建兩拆的時代磨難。鼓樓究竟是怎樣的一道津城風景?
明朝永樂二年(1404),天津設(shè)衛(wèi)筑城,當時的天津城還只是一個土圍子。到弘治年間,也就是大約90年后,巡查山東等地副使劉福在天津集合休整兵力,他以磚石加固了城墻,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門的城樓和四個角樓,并在城門樓上題寫匾額:鎮(zhèn)東、拱北、定南、安西。同時,他在天津老城中心十字街增建了鼓樓,俯瞰全城,是當時天津全城的中心和制高點。
“天津衛(wèi)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這膾炙人口的天津民謠,是那么熟悉,又那么親切。鼓樓,作為津門三寶之冠,走過悠悠六百多年的歷史。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研究員,文物保護和古建筑專家魏克晶先生談到了天津鼓樓的與眾不同:
天津鼓樓還是很有意思的,天津鼓樓本身跟全國鼓樓的性質(zhì)是一樣的,在我們國家實際上有了城池以后,除了城墻、城樓以外呢,城中心都有鼓樓。一般是鐘樓和鼓樓兩個,叫鐘鼓樓,像北京就比較典型。西安也是一樣。天津城最初是土城,就是用夯土建的城,最初沒有鼓樓。鼓樓的修建跟包磚有關(guān)系了。過去是土城,土城不太結(jié)實,風吹雨淋,或者雨水比較多,有時候發(fā)大水,城墻就松了,就需要包磚。明弘治年間,城墻就包上磚了。以后城門以后也建了城門樓子,最初土城的時候沒有樓子,四周還建了四個角樓。這個已經(jīng)很壯觀了,所以中間也需要有一件東西,外地都有鐘鼓樓,天津就在城的中心,建了一個鼓樓。
晨鐘暮鼓,似乎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標志??烧缥嚎司壬f,天津城并沒有鐘樓,只有一座鼓樓。既然鼓樓是在城墻包磚加固后建起來的,為什么沒有同時也建一座鐘樓呢?魏先生說:
我個人理解還是城市比較小,因為天津城是個橫向長方形的,我想如果它是豎向長方形的可能就有鐘樓和鼓樓,橫向因為它的距離很短,如果一個鐘樓、一個鼓樓的話就顯得很局促了。因為它要考慮城墻是先有的,鼓樓是后有的,它裝不下。估計是根據(jù)天津這個城市算盤城這樣一個布局結(jié)果,最后設(shè)計干脆是鐘鼓樓合為一樓了。這個鐘鼓樓在天津城市是這樣,在薊縣縣城也是這樣的。薊縣縣城中心也是一個鼓樓,但是文獻記載很清楚,最早是有鐘鼓二樓的,到了明中期,才合成一樓。因為薊縣縣城北部就臨山了,離山很近了,它從防御來講,北邊防御應(yīng)該是比較重要的。再設(shè)一個鐘樓、鼓樓不太安全,干脆就合成一樓了。薊縣本來是有兩個樓合成一樓了,天津衛(wèi)城是本來沒有,一建就光建一個鼓樓了。
弘治年間建起的鼓樓,高三層,采用了方形的樓基,下寬上窄,四面開拱形穿心門洞,可以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樓上供奉觀音大士、天后圣母和關(guān)羽、岳飛等。收藏家、天津民俗學家何志華先生自幼家住老城,對這里再熟悉不過:
原來最早,鼓樓是一個嘹望的地方,以后那兒成了一個中心。到了明代朱棣以后才有的城,有城你就得有中心。但是現(xiàn)在咱們鼓樓上應(yīng)該晨鐘暮鼓,沒有。上面最早供著佛像。供的是五大家,紅黃白柳灰,這是聽老人講。
據(jù)說鼓樓建成后,香火盛極一時,來這里燒香拜佛的人出出進進竟比趕廟會還要熱鬧。
除了拜佛朝圣之外,鼓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瞭望和報時了,也正是所謂的晨鐘暮鼓。但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注意到,名喚“鼓樓”的這座樓上,從來都沒有過鼓。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研究員,文物保護和古建筑專家魏克晶先生講到:
天津這個鼓樓很有意思,叫鼓樓,實際上是沒有鼓,只有鐘。城門上頭是掛了一個大的鐘,是個鐵鐘,所以天津的鼓樓是有鐘沒有鼓。它實際上是鐘鼓樓合在一起的作用。鐘鼓樓,中國古代城市建筑中,主要的作用是報時的作用,叫作“晨鐘暮鼓”。天津很有意思,就是要敲108下,早晨老百姓應(yīng)該起來了,應(yīng)該工作了,晚上也是。天津沒有鼓,鐘也是敲108下。
清代詩人周楚良在《竹枝詞》中曾寫到:“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鍋腰”指的是鼓樓上一位駝背的老人,他每天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
這里就清楚的記載了天津鼓樓實際是一座鐘樓,有人認為,之所以把鐘樓稱作“鼓樓”,實際上是說這座樓古老,將“古老”的“古”諧音,才成了敲鼓的“鼓”。
但關(guān)于鼓樓上為什么沒有鼓,還是有一個離奇的故事。相傳,古樓初建時有鼓。當時,民間請來一位姓董的師傅,整整用了99天才制成一個直徑三尺有余的鼓圈,卻找不到合適的鼓皮,因而鼓無法成型。正在這個時候,聽說某村出現(xiàn)了一條危害百姓的巨蟒。董師傅立刻斜挎腰鼓,手握系著大紅綢的鼓捶來到蟒蛇藏身的地方,“咚咚咚”的敲起了震心動魄的鼓聲。蟒蛇受不住劇烈的震動而探身出洞,被董師傅一刀殺死,剝掉蟒皮繃成大鼓安放于鼓樓之上,用于報時打更。但蟒皮做成的大鼓似乎是質(zhì)量太好了,每次敲響時都猶如滾滾雷聲,甚至變成了擾民的噪聲。一年,乾隆皇帝南巡途徑天津,聽到這震耳欲聾的鼓聲,便下令以鐘代鼓,將大鼓換掉。從此,鼓樓變成為了有鐘無鼓的鼓樓。
提到替換了大鼓的這口鐘,也有一段傳說。收藏家、天津民俗學家何志華先生講到:
鼓樓上有口鐘,那口鐘也不是天津的。那口鐘是山東的,是口鐵鐘,還不是銅鐘。是一個長老院的一口鐘,現(xiàn)在這口鐘現(xiàn)在在天津博物館了,是元代的皇帝完顏亮那個年頭鑄的。怎么到天津來的沒有考證,但是有人傳說,有一年天津鬧大水從南邊漂來的,那是神話。
現(xiàn)存于天津博物館的這口鼓樓鐵鐘曾經(jīng)懸掛在鼓樓的二層樓上,它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大鐘的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鐘鈕鑄成交尾雙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縭的兩個頭和四只腳,連接著鐘體,另四只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不失為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
在鼓樓上,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lián):“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em>這說的就是舊日鼓樓上敲鐘報時的情景。天津文博學會民間收藏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天津民俗學家何志華先生說:
那時候沒有表,開城門、關(guān)城門,就指著那口鐘報時。怎么敲呢,按照天津的敲法,108下,敲的時候是緊十八,就是快敲十八下,慢敲十八下,不快不慢十八下。早一遍,晚一遍,一共一百零八下。早晚各54下,分三段。這是老天津留下的口頭語: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
清代學者張燾在《津門雜記》中寫道:“一懸大鐘,晨昏各撞一百八杵。城門早晚啟閉,以鐘鳴為準,歷有所年,聲聞十余里?!闭f的正是天津老城廂鼓樓的這108下鐘聲。
那么,為什么一定是108響呢?原來,這“一百八杵”寓意是:一年共有12個月,24個節(jié)氣,72個候,加起來正好是108,鐘聲預(yù)示著全年的風調(diào)雨順、平安吉祥。而守樓的“鍋腰”,也就是駝背老人敲鐘的節(jié)奏也頗為講究,每天的天明與入夜,一定是分段敲響這108響鐘聲。老城里生活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可以參照的時間就是鼓樓的鐘聲。而百姓生活的起居,城門衙署的啟閉,百工商肆的停歇,都以鼓樓報時為準。據(jù)說,天晴風靜的時候,這響亮清脆的鐘聲竟然可以傳播到30里地之外的楊柳青,因此,當時也有根據(jù)鐘聲來判定天氣陰晴的說法。
但是,這座曾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guān)的鼓樓在近代卻飽經(jīng)磨難。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天津,鼓樓也沒能逃過被占領(lǐng)的命運。侵略者將機槍架在鼓樓上,居高臨下設(shè)計逃難的民眾,從鼓樓到北門,死傷眾多,慘不忍睹,鼓樓變成了災(zāi)樓。第二年,天津城的城墻也被迫拆除。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研究員,文物保護和古建筑專家魏克晶先生講到:
鼓樓還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以后還能幸存下來,是不錯的。但它畢竟是經(jīng)歷了500多年的風雨,很破舊了。到了民國年間,到了1921年,天津的一些文化人都提出了鼓樓應(yīng)該大修了。當時政府曹銳是市長,還有公安局長楊以德,老百姓叫他楊梆子。政府也支持,文化人也提倡,政府給了些款,大家也捐了錢,鼓樓就在1921年重建。重建從形式來講,基本按照以前鼓樓的形式,它是落地重建。
天津鼓樓1921年重修以后,史志專家高凌雯提出:將明朝弘治年間修建的四座城樓的石刻題額移到鼓樓上,以此警示天津人民不要忘記天津的城墻是被侵略者強行拆除的,并由著名書法家華世奎重寫了門額和楹聯(lián)。重修的鼓樓綠瓦映紅聯(lián),再現(xiàn)了往昔的光彩。但此時的鼓樓和最初的鼓樓相比,畢竟有了變化。
魏克晶先生手中的兩張新舊鼓樓的老照片,反映出了兩座鼓樓的不同:
因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天津的時候,外國人拍了不少照片,其中有很多老鼓樓的照片,磚、磚縫都拍的很清楚。我有這張照片。一看,這個磚的砌法就跟現(xiàn)在不一樣。早期的砌法叫作“一順一丁”,就是一個順磚、一個丁磚,一個長頭、一個短頭這樣砌起來的。這是明代的砌法。到了1921年的鼓樓就不是這樣的砌法了,就是三順一丁,三個長身,然后一個丁頭這樣砌出來的。另外從城門的拱闕,老鼓樓的拱闕比較低。到了民國年間,它的拱就很高了。從下面的城臺來講還是有些區(qū)別,城門樓子,一個比較寬比較大,到了民國年間就比較窄了,更窄了一些。
如今一些上年紀的老人對民國年間建起的這座鼓樓還留有印象,原先家住東門里金家大院的孟憲寧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回憶說:
我還是真正鼓樓根兒底下的孩子。我還跟老道一塊敲過鐘了,石頭門樓,四通八達,下雨天避雨的特別多。民國時蓋的,52年拆的,拆鼓樓我還記得,拆完鼓樓以后通公交車,15路,從王串場到西營門。那時候小,就好多賣鼓樓的照片。那時候不知道是誰拍下來賣,都做成6×6的,黑白片。當時我們也買了。
正像孟先生記憶中的那樣,解放后,1952年,為了貫通老城里的交通道路,鼓樓再次被拆除。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qū)也因此使天津衛(wèi)三宗寶之首的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2001年第二次得以重建的鼓樓在原先的地點再次聳立在老城廂的正中心。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研究員,文物保護和古建筑專家魏克晶先生說,新鼓樓里也有著自己的寓意和講究:
天津應(yīng)該說是三個鼓樓了。這個鼓樓是2001年修的。(035)這還是得益于規(guī)劃局當時有一個總工叫張汝柯,他老天津衛(wèi)還是有這個情節(jié),基本按照明代鼓樓的形式來修復(fù)的。但沒完全按照老的做,后來就做成了一個九,因為九是一個吉祥的數(shù)字,中國人講九是最高的數(shù)字了,以九來翻建鼓樓的尺寸。所以現(xiàn)在的鼓樓是以三九二十七作為一個基數(shù),長27、寬27,變成一個方形的座,城門樓高本身也是一個27,城臺是10米,城樓是17米,加到一塊也是27,好像一個立方體這么一個概念。一般人都不知道。
重建后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墻面,白玉欄桿,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梁畫棟。魏克晶先生說:
鼓樓底下是鋼筋混凝土的,外頭貼的是仿古的面磚,這個磚燒成青磚的形式,貼的比較密,給人磨磚對縫的形式,上頭的城樓是仿古的。開放以后,過去鼓樓是有一個鐘的,倒是用不著早上跟晚上每天108杵了,但是逢年過節(jié)還是應(yīng)該敲一敲的。老鼓樓的鐘在歷史博物館存著了,作為文物大伙考慮還是作為文物收藏比較好,鐘重鑄了一個,請馮驥才和張仲寫了祭文刻在上面了。四面也仿刻上了匾額。鐘上還是按照天津的老傳統(tǒng),特別是到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凌晨,每年還是敲一下,以示吉慶。
斗轉(zhuǎn)星移,歲月如流。矗立在原地的鼓樓歷經(jīng)兩次重修,也記載下了歷史發(fā)展的滄桑巨變,見證了天津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shè)。鼓樓,作為天津衛(wèi)的標志性建筑物,是天津人心中永遠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