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周易》,周文王的《易經》與孔子的《易傳》合為一書,都稱作《周易》?!兑捉洝钒?,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兑讉鳌钒ǎ跺琛?、《象》、《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易經》才是《周易》?!兑讉鳌烦淦淞?,以儒家觀念解釋、傳授《周易》。
《周易》,《史記》稱《易》,西伯即周文王“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鬃又鳌兑状髠鳌?,現(xiàn)稱《易傳》。
西漢之后,《易傳》與《易經》合為一書,誤導后世兩千年,《易傳》與《易經》不分。這就產生了幾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一,不是《易經》而是《易傳》論陰陽?!兑捉洝坟赞o、爻辭無“陰陽”二字,陰陽的概念也沒有。是《易傳》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由于《易傳》與《易經》合為一體,易學界普遍認作《易經》論陰陽。《易傳》當作了《易經》念。
《易傳》論陰陽,論出了問題?!兑讉鳌穼素韵髠€大家庭,男陽女陰,乾為父,坤為母,生六卦為子女,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兑讉鳌酚帧瓣庩栔x配日月”,坎為月為陰,離為日為陽。如此,坎為月為陰、卻又為男為陽,離為日為陽、卻又為女為陰。陰差陽錯。
《易經》不僅無陰陽,也無“乾為天、坤為地、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之辭,這些都是《易傳》之辭。
二,六十四卦是周文王作的嗎?《史記》的說法,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然而,《易傳.系辭下》卻直接否定了《史記》的周文王作六十四卦之說,先于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經使用了六十四卦之“離、益、噬瞌、隨、豫、睽、大壯、大過、夬”等卦,如,“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三,《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有,《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出自《周易》,而如今任何一本《周易》都不見蹤影。
據(jù)《史記》,孔子傳《易》,代代相傳,傳到楊何,司馬遷受《易》于楊何。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周易》及《易傳》都很熟悉。但《史記》的說法與通行本《易傳》的說法相矛盾。這說明,司馬遷時的《周易》不同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周易》。
僅憑司馬遷時的《周易》及《易傳》與今本不同,還不足以證明通行本為偽作,但考古發(fā)現(xiàn)多個不同內容的《周易》和兩個不同內容的《易傳》。因此,產生了又一個問題。
四,多個不同內容的《易》,兩個不同內容的《易傳》,哪個《易經》是真經?哪個《易傳》是真?zhèn)鳎?/p>
阜陽漢簡,上博館楚簡,兩個《周易》盡管為殘本,但從保存的資料看,二者不同,也不同于通行本。
馬王堆帛書《周易》保存較完整,僅缺失少量文字,不影響閱讀,已出版發(fā)行。帛書《易經》與《易傳》分離,且經與傳都不與通行本不同。
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僅八卦,鍵(乾)、川(坤)、辰(震)、筭(巽)、贛(坎)、羅(離)、根(艮)、奪(兌)。卦名不同、卦象不同。尤為關鍵是,六十四卦卦序不同,據(jù)通行《易傳.序卦》的說法,卦序有固定的因果關系,卦序不同,意味著顛覆了兩千年易學乾坤。
帛書《易傳》包括,《二三子問》、《系》、《衷》、《要》、《繆和》、《昭力》。帛書《易傳》不僅無《象》篇,且凡通行《易傳》里的“象”字皆為“馬”。無“象”,自然也就不存在“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良為山、兌為澤”之象。
五,通行《周易》之《易傳》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兑捉洝凡粌H僅是念經,而是學以致用。如今易學界的學者專家大師,哪個敢占上一卦,預測一下將要發(fā)生的大事?